骑行网 HZBIKE

标题: 大 香 格 里 拉 —— 我 的 梦 中 丽 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19 15:51
标题: 大 香 格 里 拉 —— 我 的 梦 中 丽 人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19 16:25 编辑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19 16:08
2011,7,29晚9点多。城站火车站,大热的天,尽管事先婉拒了车友的送行,但还是有一些车友前来送行,真的很感动。


进站前的拆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小别,多温馨。


通过车友179的关系,从小道事先进入站台。将此小道暂时命名为“179小道"


进入还空无一人的车厢。


从容的安顿好车车。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19 16:22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1 15:29 编辑

在站台上乘凉






拍摄肖像照要善于捕捉偶然性,第二天早上,一缕晨光从车窗射入,恰到好处的后侧光,使小凡MM顿时变得立体,亮部轮廓生动,而整个人物的暗部由于反光显得层次分明,再加上美M含蓄妩媚的笑,机不可失,咔嚓——  一张不可多得的肖像照诞生了,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19 16:35
从外表看,都像军事家。


盒饭、泡泡面。


从牙刷看轻装上阵——有点夸张了!


也得好用啊!


成都快到了!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19 16:38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1 16:04 编辑

成都东站外的装车。


女人天生有一爱一怕,
一爱:各种化妆品,越是年纪徐娘半老,脸上金丝蜜枣,越是对着镜子,噼噼啪啪,所以用这个赚女人的钱,最容易。
一怕:鼓捣机械,在家里,抽水马桶止不住水,哪怕男人不在家,都不敢掀开来摸索一下,她怕越搞越坏。
可巾帼英雄赵医师不爱化妆爱健身,这就对了,没有健康哪来美,健康即美。杭州——北京敢于千里走单骑,拆车、装车、修车,丢掉幻想,样样自己干,都练出来了,不简单啊!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19 16:43
本帖最后由 老猪头 于 2011-8-19 17:27 编辑

大幕终于拉开,大片终于登场。翘首以盼,翘首以盼啊!
话说2011年的酷暑,杭州一帮魂系“香格里拉”的19位车迷,被忽悠、被鼓动、被诱惑,分成两拨,于七月下旬踏上了去香格里拉筑梦的征程。
其实,这项骑游计划的孕育已有时日,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滇藏之行的途中。以往良友组织的长途骑游,大多是走马看花,匆匆过客。唯有这次,把骑游两字给颠倒了过来,成了“游骑”,即以游为主。大致线路划定以后,我们在时间安排上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容许先来后到,不再强求整齐划一;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化整为零、小兵团出游,容许自由组合,个性化骑游。
以红大姐为首的先遣队一行5人是7月25日动身的。他们为后续的大部队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29日晚上大部队14名骑友登上了赴成都的火车。
作者: 龙马神勇    时间: 2011-8-19 17:07
回复 大虎. 的帖子

大虎的大作终于上演了!来了个序曲,期待。。。。。。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19 17:21
从大虎的图片上可以看到,良友出行的装备是越来越精良了、越来越轻量化了。拆卸后的自行车放入卧铺的下铺绰绰有余,一点儿不碍事。在骑行途中,与我们不期相遇的骑友,无不对我们的装备啧啧称赞,羡慕不已。特别是朱队和王老师,所带的东西+自行车总重量竟然不到15公斤!王老师做得更绝,连骑行长裤都没带。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只穿一条骑行短裤翻越海拔4500米以上的几个山口的。
当然还是有个别车友东西带多了,不得不在随后的途中进行精简并邮寄掉。我们发现一个规律:每天骑在最前面的总是几位行李特少的,而拉在最后的总是行李最重的。于是得出一个结论:长途骑行(尤其是爬坡)的速度,并不取决于体能和体力,而是取决于所驮物品的重量多少。
作者: 老张    时间: 2011-8-19 18:06
没的说,虎哥的PP.....这就是专业。还有老猪头这句“筑梦的征程”说的特别好,偶喜欢。
作者: 小鲨鱼    时间: 2011-8-19 18:20
序幕拉开,精彩呈现!
作者: Timothyz    时间: 2011-8-19 18:36
羡慕不已啊
作者: 呼盟    时间: 2011-8-19 18:40
口水流流慢慢欣赏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0 09:36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0 09:48 编辑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0 09:56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0 10:13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0 11:56 编辑









搞浑了,搞浑了,多骑了20来公里!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0 10:32


邛崃到了,住“鹏程酒店”。这条件,30大洋一晚,本虎认为是此次骑游住宿性价比最高的了。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0 11:15
火车到成都东站的标准时间应该是9:30.稍有晚点实属正常。下车的第一感觉是成都要比杭州凉爽,当天气温只有28°C。第二感觉是新落成的东站气势恢宏,规模巨大,把扛车背包出站的大家给累坏了。好在朱队在火车到站前在车厢里就把自行车整合了,轻轻松松出的站来。
站前合影后开骑,已是北京时间10:30.边问路边骑行,尽管绕了点远路,出城倒是没花多少时辰。在双流小镇上用罢午餐,一帮子人可来劲了,飚车禁而不止是良友的老大难问题。在人生地不熟的地儿,竟然你追我赶,一长溜巡航速度达到35公里!结果应验了一句老话:欲速则不达。先头部队十来个愣头青不看路牌多骑了10多公里冤枉路,折返就是20多公里。成都——邛崃本来只有77公里,这样一来,在加上出城时多骑的5公里,我们到邛崃码表显示109公里。而且快到邛崃时还淋到几点雨。大家都乐呵呵的,第一天就权当作试车拉练吧。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0 14:12


告别邛崃,向天全进发!


Victory! 胜利的大鹰!


Victory! 继续胜利的大鹰!


途径雅安县城。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0 14:26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0 14:27 编辑



Victory! 永远胜利的大鹰!


地上——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0 15:04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1 16:12 编辑

在雅安“半分利雅鱼馆”中餐花絮——有图有真相




王教授和老板娘对上歌了——
老板娘:真的好想你——  (一万千瓦)


王教授:月亮代表我的心——  (五万千瓦)


李局:吃了饭再对——



作者: 呼盟    时间: 2011-8-20 15:11
开心的事情真不少
作者: 呼盟    时间: 2011-8-20 15:20
这帮老家伙喜欢看美女,大虎你就没拍几张合影,不要藏着了,快快发上来。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0 15:20
逛一下雅安县城。








远眺,著名的廊桥。





作者: 海风车影    时间: 2011-8-20 16:47
好美的大片,欣赏了.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1 11:59
因为下雨了,第一天就在邛崃下榻。下了一夜的雨,大家不免担忧起来,有的没有睡好觉。早晨起来还在放雨点,待我们吃好早饭,老天开恩居然放晴了!邛崃——天全路况不错,一路上酒香扑鼻、水果诱人。
第一梯队老老早就到了雅安。听说雅安有“三雅:雅鱼、雅女和雅雨”。于是满街寻寻觅觅找雅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怎不,半分利雅鱼馆门口分明有一美女含情脉脉在向我们招手呢。没错,这家雅鱼馆曾经被CCTV拍摄专题片介绍过!雅女+雅鱼,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吃饱喝足赖在那里都不肯走了。
出雅安,老川藏线由湍急的青衣江陪伴着,在山谷蜿蜒而行,坡度开始逐渐加大。太阳露出狰狞的脸庞,气温也随之上升。好在路边有的是西瓜摊。夏季骑长途,没有比西瓜最好的东西了。
到天全县城,还只有下午14:00,这么早就收工是有点不可思议。其实,我们是被当地气象台忽悠的,说是当天下午有大暴雨。谁敢冒这个风险?前路找了一家有大包厢的餐馆。晚饭时间提前了。原来今天是李局的生日,我们要给他一个惊喜。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1 14:14








来到雅安大廊桥。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1 14:37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1 16:13 编辑





由雅安向天全前进!


有句老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有句新话说:骑友难过西瓜关。夏天骑过长途的朋友,我想都会认可这句话的!


西瓜与美女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1 14:55
天全到了,住下后,找了一家有大包厢的餐馆。晚饭时间提前了。原来今天是李局的生日,李局平时德高望重,趁此机会,我们要给他好好庆祝一下!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作者: 呼盟    时间: 2011-8-21 15:32
祝李局生日快乐,骑车快乐,天天快乐,永远快乐。
作者: H    时间: 2011-8-21 17:12
好片好片,干杯干杯
作者: 黑秃鹫    时间: 2011-8-21 18:40
作为年轻人,要是多和良友的一起骑车,还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机会的
作者: 飞扬    时间: 2011-8-22 08:19
祝贺李局生日快乐,骑行中度过难得的生日宴。
作者: 红大姐    时间: 2011-8-22 10:13
本帖最后由 红大姐 于 2011-8-22 10:20 编辑

一直跟随着先遣队骑游大香格里拉,回杭州后又立马去了安吉农家乐避暑小住(一家没有网线的农家)。今日回来先分享大部队的热闹快乐!



顺祝李局身体健康、天天快乐、骑得更远!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2 14:57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5 18:27 编辑











[attach]720762[/attach][attach]720762[/attach][attach]720762[/attach]

[attach]720762[/attach][attach]720762[/attach]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2 15:10
这一路,有山有水,风光不错。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2 15:16








经过处理的坍方路段。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2 16:06
隧道都是又长又黑,噩梦般的记忆是在小天都隧道里,因为没有电筒,骑到中段时,伸手不见五指,既不敢前进,又不能后退,只能呆在那里,心里相当紧张,怕自己的位置在路中间,后面过来的汽车撞上自己。正自窘迫时,听到后面车子A过来了,说时迟,那时快,那司机突然发现前边一个骑行者呆在那里,赶紧来个急刹车,后面紧跟着他的车子B也不得不来个急刹车。A车司机真好,他不急于开车走人,而是稍作停留,我立即明白他的意思,飞身上车,拼命踩踏出了隧道。他的车子从我身边飞驰而过,而我的心充满感激,不知道他是男是女,长得怎样,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只是从心底里默念道,“好人啊,谢谢你!”


二郎山隧道外,拥堵的车流。




二呀么二郎山呀,高呀么高万丈........当年解放军修建二郎山公路,是付出高昂代价的,据说平均修建一公里公路,牺牲一个战士!现在,打通了隧道,交通已经方便多多了。




作者: 蓝天白云    时间: 2011-8-22 16:08
浩浩荡荡啊!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2 16:19
骑过二郎山隧道,紧接着是一段正在修建的路,汽车一辆紧接一辆,灰尘满天。








看到泸定桥了,泸定到了!!!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2 16:54
在大渡河边用餐,仿佛能听到当年的枪声炮声。


墙上就挂着十八勇士飞夺泸定的场景。


大渡河水奔流不息。


粗大的铁索默默的述说峥嵘的岁月。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一切都在变,两岸,歌舞升平啊。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2 17:05
大渡河边,歌舞升平。




大渡河广场,莺歌燕舞!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2 17:56
本帖最后由 老猪头 于 2011-8-22 18:01 编辑

昨天我们住在八十年代建造的天全县排水公司招待所里,房间特别宽敞,只是紧挨着大街。或许对面中医院的骨科特别有名,满街都是断胳膊少腿的。到了晚上,这些不那么安分的好动分子都聚集在街口,谈天说地直嚷嚷,到后半夜才停息。害得我们大多数都没有睡好觉。
按照路书和攻略,翻越二郎山拟提早上路。于是大家分散用早餐,先吃好的可以先走。于是战线拉得很长。这对于几位摄影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冲在最前面的4、5位骑友,10:00就到了饭店林立的新沟村(翻越二郎山之前的骑友中继站、补给点),看来吃午餐还太早,但再往上至二郎山18公里盘山道,海拔提升1000米,将没有一家餐馆。最终决定不集中用餐了。好在大家都有准备,自带了干粮。
过了二郎山隧道,还有2公里的爬坡,由于正在修路,故路况较差。然后就是新修的、宽阔的30公里水泥路,一路下坡直至泸定。先到泸定的任务是找旅馆。我们找了好几家,不是客满就是不理想。最终选定离铁索桥一箭之遥、当地最豪华的皇桥宾馆,朱队进房间一看时间15:00。立马逐一发短信。
这里不得不提到我们的摄影大师——大虎,他是最不认路的人。果然不出所料,进得泸定,他又走岔了:独自骑到了大渡河的对岸去转了一大圈。所以他每次出行,所提供的骑行数据总是要比别人多。天全——泸定应该是109公里,而他骑了125公里!
作者: 悠悠虎    时间: 2011-8-22 20:52
回复 老猪头 的帖子

良友是个快乐的团队,分享你们的快乐!
作者: 骑骑玩玩    时间: 2011-8-22 22:00
b]看了大虎的照片,好像我也去了香格里拉。感觉真好!谢谢大虎你辛苦了!!!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3 09:36
本帖最后由 老猪头 于 2011-8-23 09:47 编辑

私家车的盛行,使得川藏线成为自驾游热线之一,把那一带的物价给推上去了。雅安、泸定、康定、新都桥、理塘、稻城、亚丁......到处都是来自各地的私家车。今年的食宿费用比两年前将近翻了一番。皇桥宾馆标房开价要588元,好说歹说最终给我压到180元。
我们就在大渡河泸定铁索桥下用餐。物换星移,但涛声依旧。餐厅挂着一幅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油画和一帧当年泸定铁索桥的老照片,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泸定居民依我看是最具幸福感的。依托当地旅游业的大发展,他们无需外出打工,腰包鼓鼓的,早晚都是歌舞升平,广场上人头攒动,男女老少一齐跳锅庄(藏族集体舞),一个个喜笑颜开。难以想象,泸定,曾经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共产党红军浴血奋战的天险之地。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遭太平天国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之后,坚持进军四川,打算自立一国,结果在大渡河畔被清军与地方土司紧紧围困,成为釜中之鱼。石达开率领军队左冲右突,未能血战脱险。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石达开命军师曹伟人给清军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太平天国文书汇编》)请求清军赦免他的部下。他把信写成后,用箭射入驻守在大渡河对岸的清朝四川重庆镇总兵唐友耕的军营中。关于这封信的收信人,有人说是重庆镇总兵唐友耕,有人说是四川总督骆秉章。正因为这两种说法各有凭据,成为一大疑案。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3 09:48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作者: 老张    时间: 2011-8-23 10:29
飞夺铁索桥.....老毛当时走的实在是险招,老蒋也太过草包,当时只要一个炸药包就可能改变历史。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3 11:36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3 16:42 编辑



崇拜英雄,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面对枪林弹雨,俯视滔滔江水,多少烈士慷慨赴死,今人到此,谁不动容?
缅怀红军战士当年的壮怀激烈,敬别这英雄之城,踏上新的征程。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3 11:52
一出泸定不远,即见大山大水,远山云雾缭绕,令人心旷神怡。








但道路极差!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3 12:04








车流排成长龙,艰难行进。


作者: 赵同学    时间: 2011-8-23 12:17
欣赏了,朱队行装的确精简,值得学习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3 12:35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3 12:38 编辑











作者: 俞垚金    时间: 2011-8-23 12:43
今天饭前饭后一直看这大片,回味无穷!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3 12:46










作者: 飞扬    时间: 2011-8-23 12:53
还是骑车好不堵车呢。
作者: 单车狼    时间: 2011-8-23 17:02
大虎. 发表于 2011-8-23 12:46

最后一张远处蜿蜒的山路眼熟,但近处的路却大变样了。当初以为是要走那山路,着实兴奋了一把,到山脚才发现原来那不是318
作者: 单车狼    时间: 2011-8-23 17:05
飞夺铁索桥纯属虚构,实际上根本没这一战,小学课本上的那文章也是漏洞百出。
邓小平在1982年对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亲口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过什么仗”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3 17:15
本帖最后由 老猪头 于 2011-8-23 17:18 编辑
赵同学 发表于 2011-8-23 12:17
欣赏了,朱队行装的确精简,值得学习


学习谈不上,交流有必要。不妨把我近几年历次出远门(滇藏、新 疆、漠河、香格里拉)所带的物品晒下:
(1)自行车自重9.8公斤,装上镁合金超轻行李架正好10公斤;
(2)行李架挂两只能装2~4公斤物品的小挂包,里面:防风防雨超薄型皮肤衣裤一套、抓绒骑行服、长指手套、快干长裤、魔术头巾、排汗T恤;剃须刀、小毛巾、小牙刷、小牙膏;小本子、签字笔、地图复印件、充电器;G7咖啡、葡萄糖干粉。约1.8公斤
(3)贴身腰包,里面放着:手机、相机、身份证、银行卡、现金、骑行眼镜。约1.2公斤。
(4)座子后面的车尾包,里面装的是:袖珍微型气筒、内胎、补胎即时贴(不用胶水)、撬胎棒、2支内六角、超薄骑行雨衣。约0.5公斤。
(5)水壶架+1壶水。约0.8公斤。
总计:自行车10公斤+所带物品4.3公斤=14.3公斤。复制搜索

作者: 小鲨鱼    时间: 2011-8-23 19:06
照片很清晰,赞一个!
作者: Giro    时间: 2011-8-24 08:56
老猪头 发表于 2011-8-23 17:15
学习谈不上,交流有必要。不妨把我近几年历次出远门(滇藏、新 疆、漠河、香格里拉)所带的物品晒下:
...

的确很精简。不过好像没有看到医药物品,是遗漏了,还是故意不带呢?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4 09:48








不断的上坡,路边的涧水变得湍急,流量也越来越大。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4 09:53






涧水如脱缰野马般狂泻,声震欲聋!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4 09:58


跑马溜溜的地方——康定县城到了!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4 10:06
Giro 发表于 2011-8-24 08:56
的确很精简。不过好像没有看到医药物品,是遗漏了,还是故意不带呢?

药品我自已是不愿带的。09年骑滇藏线,因为腰椎骨裂,有人送了我不少伤筋膏,就带上了。治拉肚子、中暑、感冒的药原则上不带。一是大家都带了;二是你一路上可能找不到厕所,但绝对能找到药房。现在特别是在穷乡僻壤,村村都有卫生站。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4 10:17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31 11:43 编辑

过了康定,大约又骑行了二十几公里又长又陡的坡路后,终于到达折多塘村。
由于太累了,相机都拿不稳了,PP模糊了。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4 10:33
该青年旅社是由藏民开设,室内完全藏家格局,不但干净,而且富丽堂皇,而这样的享受,住宿+晚餐+早餐,大洋40。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4 10:39
本帖最后由 老猪头 于 2011-8-24 11:00 编辑

离开历史名城泸定,我们沿着大渡河溯流而上。由于上游大兴土木正在建造水电站,好端端的公路被工程车碾压得泥泞不堪,险象环生。幸好都是越野高手,除了个别破胎,没有发生什么意外。泸定到康定约50公里,海拔跃升1300多米。出城骑行25公里便是瓦斯小镇,然后左拐沿着折多河上行。坡度越来越大、河流越来越湍急、队伍越拉越长。在康定用餐后稍作休息,有车友为减负,把一部分物品整理出来邮寄回家了。
按照原定计划,出康定还须骑行16公里,到海拔3200多米的折多塘下榻。也就是今天海拔高度要提升1900米。第一梯队14:00抵达目的地,在折多塘村的最高处选定一家新开张的藏式“阿处骑游之家”。图案鲜丽、色彩丰富的藏式房间颇具特色,连床铺都画得富丽堂皇、团花锦簇。好在餐饮还是根据我们的口味制作的。现在川藏线上新开了不少小旅馆、小餐馆,大多冠以“骑游之家”的美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每年像藏羚羊迁移那样来川藏线骑游体验的车友越来越多了。
顺便给“阿处骑游之家”做个广告:老板阿处正宗藏民,为了厚道诚恳。食宿只收每人40元(含晚餐和早餐)。在海拔3200多米的地方,这样的价格真够便宜的。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4 12:13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4 12:30 编辑



别了,折多塘乡。


在大雾中爬坡!




年轻真好!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4 12:26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4 12:41 编辑

走两步。累呵累呵——


l累呵累呵——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4 14:17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11-5 13:50 编辑



长坡漫漫兮 吾气渐促


大雾涌覆兮 峻峰在何


勉力前行兮 不见蓝宇


天色昏然兮 骤雨在即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4 14:49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4 14:59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4 15:19
本帖最后由 老猪头 于 2011-8-24 16:28 编辑

7:30在蒙蒙细雨和浓雾中开骑。从折多塘到折多山口还有21公里,海拔将提升1100米直至4298米。这样的路况、这样的坡度,如果在浙江,轻而易举,用不着两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但在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骑行,完全是两码事。由于氧气不足,我们不得不用嘴巴大口大口地呼吸,犹如严重缺氧的池中浮头鱼。骑行速度稍稍快上一点,就会上气不接下气,你得老老实实下车走上几步缓口气。抽烟的前路真倒霉,打火机竟然失效!
21公里上坡,我们骑骑、走走、拍拍、停停,居然耗费了将近4个小时!到了山口,当然激动,可是,当你摸出相机时,发觉自己的动作不那么利索了,磨磨蹭蹭的。有几位胡乱拍了几张就匆匆冲坡下山了。路不错,汽车少,视野也开阔,不知不觉时速已经超过60码,逐渐向70码靠拢......哪个“爽”字了得!先行者下山时没有淋到雨,而稍后下山的都快成了落汤鸡。我们在山脚下的一家小店屋檐下补充能量、躲雨。待雨小了即刻上路。骑不多久,风云突变,暴雨夹带着冰雹劈头盖脑砸了下来。幸亏我们都戴着头盔,但脸部多多少少还是被砸到了,生生作痛。不得已,赶紧到路边厕所靠墙暂避。
雨幕中隐约看到一位老伯在向我们招手。于是我们进入他的藏式小楼避雨。老人话不多却很热情,从厨房里提来一壶开水让我们喝。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地。看看雨小了,我们继续上路。哪里料到,才骑了不到两百米路,大雨接踵而来。顾不得那么多了,我们冒着瓢泼大雨,一口气骑到了离新都桥镇还有9公里、富有诗情画意的新都桥瓦泽乡——中国摄影家基地之一。径直骑到藏式新都桥国际青年旅舍。尽管我们目不转睛地在临近公路的碉楼窗口守候拦截,还是有“几条漏网之鱼”骑过了头,骑到堪称中国“脏、乱、差”之最的新都桥镇(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他们只好在镇上住下了。
换下湿衣、洗好澡、擦好车、吃好饭,发觉下午天气明显好转。色淫高手按捺不住了,纷纷出动。周边无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妙不可言,极富特色。我说了不算,这些还是用大虎的PP来证实吧。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4 16:08


到达折多山顶。






在此留影后,已开始放起雨点,赶紧收起相机,穿上雨衣,放马下山。接着,雨也越下越大,夹着雹子。我也不再使用相机。下山一路精彩遭遇,已有老猪头详细描述,虎不再絮叨。


作者: 红大姐    时间: 2011-8-24 17:39
哇!黄教授的确轻装上阵、带的少、穿的少,肯定骑得爽透,凉透。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5 08:00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5 13:27 编辑

在大雨滂沱中,冲到离新都桥尚有十余公里的瓦泽乡青年旅社(图右的藏式楼),勒住马头住下,是明智的,因为新都桥其实是又脏又乱又差。而这里风光优美,据说是个摄影基地呢。


老猪头第一时间和这里的藏犬搞的火热!


雨后的瓦泽乡平添了一份妩媚!这是旅舍对面的白塔。




真是应了一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5 09:06
这地方不愧是摄影基地。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5 09:08
我们已经第三次进入藏区。发现藏南、藏北、藏东、藏西的藏式民居的建筑风格粗看大同小异,其实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个人认为:瓦泽乡的藏式小楼最具特色,数得上是最美的。那里民居的外墙体一律选用石片叠加的,而且保持石头的本色,不加任何粉刷,而屋檐和窗檐都精心装饰,用白色沙浆勾勒,无论远眺还是近观,都异常美观!
传统藏式民居都是平顶,都有两层面积相当的露台(用于晾晒青稞等谷物)。旁边支着一根独木梯,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扛着重物上下这种独木梯的。还有个谜:平台铺填的并非水泥砂浆,而是类似于三合土的材料,其配方不得而知。看上去总让人担忧下大雨会漏水。其实我们是外行,杞人忧天。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5 09:45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8-26 08:33 编辑



在这里,前路和小凡和大部队告别,转战滇藏之路。


送走前路小凡后,我们再去瓦泽乡周边转悠拍摄,有所收获。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5 10:06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5 10:16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5 10:22
本帖最后由 老猪头 于 2011-8-26 08:53 编辑

晨曦中的瓦泽是最美丽的。远山近水被轻纱般的云雾缠绕,颇具特色的藏民居散落其间,整个就是一幅伊甸园!一帧香格里拉!一片世外桃源!几位色友恋恋不舍也在情理之中。
出行之前,我们做足了功课。早就知道从新都桥至理塘路况极差、泥泞不堪。果然不出所料,到了脏乱差的新都桥镇,连找了几位司机,都不愿意跑这段路,一是怕堵车,二是恐烂路。好不容易在汽车站停车场物色到一辆可以把我们8人连车带人都装上的货车,司机刚从理塘过来,心有余悸,开价4000元!双方终于谈到3000元。这厢正准备拆车搬车上车,那厢谈妥两辆小面包,每辆1000元。成交!于是买干粮备水、安放自行车,大家不亦乐乎,4人一辆车10:00发车。哪里想得到,镇上就堵车,司机七转八拐抄小路,还是个堵,堵车堵得没了脾气。好不容易出了城,开在前面的那辆趴窝了,这一等就等到下午2:30.最后不得不换了辆车。意外斩获还是有的:公路下边不远处热闹非凡,原来是原汁原味的一场藏式婚礼。那个场面恐怕你一辈子可遇而不可求。
高尔寺山口路况尚可,能远眺到大名鼎鼎、白雪皑皑的贡嘎山。过了此山口又是烂路,泥浆足足有半尺深!一路颠簸到雅江已是黄昏时分。一大早出发的前路和小凡也刚骑到雅江,骑这样的路真不容易!听说几天前我们的5人先遣队也体验了这段路(据中央TV报道:最近雅江不到一点的大河沟318国道又被洪水冲毁了,5000多辆汽车动弹不得)。我们暗暗庆幸自己有先天之明,包车是明智的选择。但没想到,汽车晃晃悠悠蜗行到午夜,快到卡子拉山口海拔4700米的地方,严重堵车!外面的气温已经接近零度,夜空中飘撒着片片雪花,我们一个个蜷缩着,渡过了一生中难以忘怀的高原之夜......

作者: gwj_179    时间: 2011-8-25 10:22
大师的拍摄的水平学习了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5 10:25
本帖最后由 大虎. 于 2011-11-5 13:55 编辑

我心中的丽人,
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这一路艰难行来,为伊,
吃尽了苦中苦,
寻寻,觅觅。
直到这瓦泽乡,我隐约依稀,
透过这云的纱,雾的幔,
感知伊的气息。












作者: 老张    时间: 2011-8-25 11:02
大虎. 发表于 2011-8-25 10:25
我心中的丽人,
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这一路艰难行来,为伊,

期待ing....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5 11:29
老张 发表于 2011-8-25 11:02
期待ing....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是人。这大致是个哲学问题吧。同样的地方,同样的风光,惬惬意意的坐车去和爬山涉水吃足苦头的去,对个人而言,感悟是不会一样的。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5 14:01


村子里的庙宇


喇嘛与摩托


尼姑与摩托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5 14:19


往新都桥走。一路多的是骑行背包客栈。


新都桥——第一感觉就是脏乱差。终于淡妥两辆小面包,自行车拆去轮子,安顿在后车厢,前面坐人。


由于前面路堵,一时半刻走不了,只得呆在街上,不能看景,就看人。




作者: 大虎.    时间: 2011-8-25 14:31










作者: 841158361    时间: 2011-8-25 14:39
哈哈,不错啊!
作者: 悠悠虎    时间: 2011-8-25 16:01
楼主辛苦拍摄,我们欣赏了,谢谢!
作者: 小舜江的源头    时间: 2011-8-25 16:44
敬礼!
作者: 红大姐    时间: 2011-8-25 23:31
大师的作品养眼啊!
作者: 呼盟    时间: 2011-8-26 06:50
最后一张照片想起了拉萨那位老太太。
作者: 龙马神勇    时间: 2011-8-26 10:23
大虎看来又有绘画素材了!
作者: 山月清影    时间: 2011-8-26 13:35
藏民的鼻子蛮高的。
作者: 山月清影    时间: 2011-8-26 14:02
本帖最后由 山月清影 于 2011-8-26 14:03 编辑
老张 发表于 2011-8-23 10:29
飞夺铁索桥.....老毛当时走的实在是险招,老蒋也太过草包,当时只要一个炸药包就可能改变历史。


当是川军故意放红军走路,不然的话留在当地打游击,那就坏了。所以解放后对四川的刘湘还是不错的。
作者: 老张    时间: 2011-8-26 15:03
山月清影 发表于 2011-8-26 14:02
当是川军故意放红军走路,不然的话留在当地打游击,那就坏了。所以解放后对四川的刘湘还是不错的。

历史是官方历史学家写的;我们是戴着红领巾听革命故事长大的,可现在网上一百度......唉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6 16:09
石达开在泸定全军覆没已经是铁板钉钉,而红军强渡大渡河也是事实,只不过大部分是安顺场摆渡过去的,从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爬过去的没几个,而且对面桥头堡的火力并不像教科书上所描述的那么猛烈......
作者: 老猪头    时间: 2011-8-26 16:18
本帖最后由 老猪头 于 2011-8-26 16:36 编辑

仔细观察下藏民居屋顶和窗户的变化。有的藏式民居已经在屋顶上添加了汉式的大屋顶(平改坡),木格窗换成了白色塑钢窗。虽然防漏和密封性能大大提高,但看上去有点不伦不类。
如今藏民的穿戴也是如此。服饰混搭看上去总觉得很别扭。我们去旁观了一场藏民的婚礼,所有的来宾都盛装出席,当然是穿着挂金戴银的藏袍。藏族姑娘个个惊艳,康巴汉子人人帅气!李局和黄工拍了不少婚礼场面的照片。大虎来晚了只逮住一位......





欢迎光临 骑行网 HZBIKE (http://hzbik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