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网 HZBIKE

标题: 自行车咏叹调 [打印本页]

作者: 野狗    时间: 2012-3-3 00:44
标题: 自行车咏叹调
本帖最后由 野狗 于 2012-3-3 00:47 编辑

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做关于自行车的创业计划比赛,找了N多关于自行车的资料。

有一篇看了感觉很不错,纯文本,字很多,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

福利一张,Google此图,有惊喜


该贴已经同步到 野狗的微博
作者: 野狗    时间: 2012-3-3 00:48
  在很多人眼里,自行车是一样不值得关注的小东西。

  可不是吗?在英文里,BICYCLE即是自行车一词,BI,是双的意思,CYCLE,是轮子的意思。自行车即是简单的双轮工具,外加一个三角架、一副扶手、一对踏板什么的,简单得很,朴素得很,一点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正因为“人微”,因此也就自然地“言轻”了,在现代社会里它好像越来越没有一席之地了。从派头上讲,它远远比不上这样那样的小轿车。

        现在大家可是都以坐小汽车为派头的,而骑自行车呢,那就意味着你“跟一群穷人混迹在一块儿”(一些人的原话),于是,为了与“低档”的“丑小鸭”划清界线,许多人自豪地宣布“这一辈子也就基本上告别自行车了”;从速度上比,它还比不过它的衍生兄妹电动车。在现代人随着“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而被经济条件驱赶到偏远的城乡结合部居住的时候,上下班以及接送小孩上学放学的“长征”可不是传统自行车的速度可以完成的,因此传统自行车自然要自叹不如且礼让三分了;从重要性来论,许多城市管理者经过一番论资排辈的“梁山排位”后,把城市交通的头一把交椅给了轿车大哥,理由是轿车给了城市一幅生活质量提高的图景,而且它们为GDP的提升以及各种税费的收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于是对轿车通道给予了崇高的礼遇。其次才轮到公交车。最穷途末路的就是自行车了。有时候它只好与行人和机动车混杂在一块儿,两面受夹,除非杀出一条血路,否则都快保不住自己的“法定路线”了。甚至,现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干脆就取消了自行车道。似乎自行车早已自生自灭,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之外似的。

  说到这里,我们这个自行车大国的数量众多的自行车受益者一定会慷慨激昂地出来为我们亲爱的敬爱的“自行车亲人”讨公道了—谁敢蔑视自行车?谁能言自行车“小”?它可曾是我们大多数家庭里的命根子哪!买菜运粮、上班、接送孩子、远行外出……,哪一件事我们离得开自行车?正是它,成为了我们发展中国家国民价廉好使的交通命根!因此,你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那些岁月自行车会成为与手表、缝纫机并驾齐驱的结婚必备三大件!为什么自行车被盗会让人有原配媳妇被盗一般的刻骨铭心的伤心!为什么人们会像抚慰战马那样扛上背下细心照料自己的自行车伙伴了。

  也许有人会说:不错,自行车曾经一度是我们的交通传家宝,但那都是过去工业不发达时代的老皇历了。现代工业社会讲速度,自行车自然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让奔驰啦、宝马啦、奥迪啦等等众多小汽车登场表现,那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吗?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强调自行车的功用呢?

  此话听似有理,其实大错特错。之所以在今天我们要强调自行车的作用,就在于它有别的交通工具无可替代的几个特点:节能、环保、健身。正是它的这些特点,会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喟:自行车对于当今世界,功莫大焉!德莫大焉!

  当今天北极的水温上升得足以让人在水里游泳的时候,一个人类的悲哀占据了我们整个思虑空间:全球气温变暖将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而气温变暖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那些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毫无疑问,交通工具中的汽车是排放废气交响大合唱中的主要一员。因此,欧美一些国家才不惜出台法律政策给予自行车骑者数量不等的奖励!在污染与不污染面前,我们是要推崇汽车呢,还是要选择自行车?

  当今世界的另一个危机就是能源危机。在人类慷慨耗费地球有限的能源时,没有想到能源枯竭的未来正步步向我们逼近!而交通工具中耗费能源最为奢侈的,当数那些看似豪华的小轿车了。每车搭乘一两个人却要耗费多少能源!正是这样,身为亿万富翁的纽约市长才会反其道而选择骑自行车上下班,且以之为荣耀!许多城市都争相设立宽广的自行车专道鼓励自行车交通。在这面前,是豪华轿车的面子值得羡慕呢,还是简单的自行车的身价更为荣光?

  当今人类最为重视的课题之一就是健康。据了解,坐在轿车里不动容易让人肥胖,双脚不动容易失去健康活力。“身健在脚上”,这是笔者的中学体育老师教给每一个学生的谆谆名言。“一个人衰老必定先衰在脚上”。为此,他日行百里,至耄耋之年,依然神采奕奕、鹤发童颜。同样,骑自行车者每天踩踏上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对腿健身健不知有多少好处,而且那些自行车比赛也是十分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在此面前,自行车骑者,何自卑之有?

  统计表明,光2006年一年,中国的自行车产量就高达8500万辆,近亿了,如果不是大量出口到欧美国家(你瞧自行车在这些工业发达国家是多么受到推崇!光是在荷兰,1600万人口中就有自行车1300万辆,人均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一。自行车道总长约1.9万公里,是高速公路总长度的9倍)的话,每十几个中国人就可以拥有一辆新自行车呢!由此看来,自行车在当今世界的需求量是多么大;同时,也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自行车经济在今日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强劲得很哪!

  考虑到节能环保因素,现在在国际上设立了一个“无车日”。但是,无车对于现代交通来说好像不那么现实。笔者觉得,倒不如设立一个“自行车日”来得可行。在这一天,倡导所有人都以骑自行车代步,城市的大街小巷涌动的,是一股生动的自行车流。这一天可以举办各类自行车展览,让人们更了解自行车的历史和作用。时间可以定在天气凉爽的9月9日(双9如两个滚动的轮子)。设立“自行车日”的意义,在于向公民倡导一种节能、环保、健身意识(北京专家调查的权威数据:全市260万辆汽车的拥有者每月少开一天车,可削减机动车排放污染物3665吨,累计每年可减少机动车排放产生的污染物总量为4.4万吨),给自行车一种应有的尊重。这是利国利民利世界的大好事。不知读者和其他有关部门以为然否?

  200多年前,自行车发明者从受四轮马车占道太大的启发着手,不断简化成了今天这便捷的两轮交通工具。200多年来,它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最亲密的生活伴侣。一直到今天,大街小巷依然涌动着它的身影。我们赞美自行车,我们热爱自行车,我们需要自行车!快哉!美哉!悠哉!优哉!我们的自行车!给自行车一个自己的节日,这也是理所应当的吧!
作者: 野狗    时间: 2012-3-3 00:51
回归自行车的文明意义与制度保障


        7月15日,法国巴黎拉开“双轮革命”序幕,投放上万辆自行车,供居民和游客自助租用。从“四个轮子”回归到“两个轮子”,这是文明社会的文明回归,这是一种回归式的进步。

  作为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笔者在访欧时,很注意观察人家的自行车状况。无论在瑞士还是在德国哪个城市,都发现街头有很多停靠着的自行车,尽管骑自行车的人没有中国那样“浩浩荡荡”,但骑自行车的人也不少;在柏林街头,我因忙于拍照,误入自行车道,还差点被一位飞快骑自行车的德国小伙子给撞上了,吓了我一跳。

  巴黎市政府是想通过鼓励公众骑自行车,以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不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因为人家的公交系统极其发达,平常很难见到堵车情形;只是最近到了暑期休假时段,开车出远门度假的人很集中,才出现临时性堵车现象。

  轮子上的国家,不能仅仅依靠“四轮”;“双轮革命”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自行车在发达国家已深入人心。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上超市购物,骑的就是一辆老式自行车;英国原首相布莱尔离任前,《泰晤士报》请专家出主意,给布莱尔送什么告别礼物为好,其中一项建议就是送他一辆自行车;大量的美国人已开始骑车上下班;日本正考虑在不远的将来普及电动自行车……不久前还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消息,说有位美国人发明了“竹子自行车”,就是用坚韧的毛竹代替钢材做成自行车,还挺好用的,成本更低了,而且更环保,人家还准备向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推广“毛竹自行车”呢。

  与杭州西湖边有自行车出租一样,德国不少城市也有旅游自行车出租,而且自行车道都专门予以标明,街上不时见到“自行车”的标识,意味着你可在此潇洒骑车。瑞士的人口总量与杭州地区差不多,自行车更是随处可见,我拍了不少街头自行车照片,有张照片上自行车车兜里插满了鲜花,爱花的瑞士人,照样能够在普普通通的自行车上营造浪漫。近年来英国政府更是力挺自行车,他们计划“3年投入3000万英镑”,对10万名儿童进行自行车技能的培训,并扩展通往中小学校的自行车道;铺设或拓宽与学校相连的自行车道路,预计总长度将达1万英里。

  相比之下,偏偏是我们这个“自行车大国”的自行车有衰落之势,这很让人遗憾。笔者所在的杭州《都市快报》曾在《天下》周刊集中报道“自行车”,倡导公众多骑自行车。自行车不仅利己,而且利他,对人对己都是健康工具。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说:13亿人的健康不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在我看来,自行车的“双轮”,恰恰一个是“预防疾病”,一个是“保护环境”。

  若干年前,曾在杭州开了一个自行车专用通道的规划研讨会,遗憾的是研讨容易践行难。如今经常看到汽车堵路的情形,我总是禁不住想问:连汽车都堵在路上开不动了,那你的汽车交通业发展起来干什么?不过是想为“政绩功劳簿”记上辉煌的一笔吧?我希望每一个城市都要始终考量两个数字:汽车保有量与自行车保有量,永远要守住自行车(不含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至少双倍大于汽车保有量这条“底线”。

  这里面重要的是政府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品,从来是制度比技术重要。巴黎开始了大规模出租自行车的“双轮革命”,关键是有制度性推动和制度性保障。

  巴黎市长德拉诺埃是“双轮革命”的领军人物,他的目标是在2020年以前将市区汽车流量减少40%。这位市长上任五年多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排挤”私家汽车,在他的推动下,巴黎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性措施:制订自行车“扩容计划”,目标是把经常骑车的人数从现在的4万提高到25万;增设有轨电车线路、完善自行车道系统;加宽公交车道、减少私家车道;削减机动车停车位、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出租自行车的购车、维修等费用由广告公司支付,给予回报的是独家使用1628块城市广告牌;市民每人只要交29欧元,就能成为自行车计划的全年“会员”,以方便租车,“随用随骑、骑后速还”;自行车租赁所得收入全部归政府,然后再用以发展非机动交通。

  外国许多城市的“双轮革命”,都是制度先行的。巴塞罗那今年3月开始实行租自行车的会员制;里昂自行车出租实行“半小时内免费”的制度;斯德哥尔摩去年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汽车收费,今年6月瑞典议会正式通过收费法案,自行车计划成了进入市中心的替补办法;日本建立了全国自行车防盗网络,每一辆自行车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从而不担心被盗;美国最“牛”,参议院通过法案,要用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雇主给骑车上班的雇员每月40美元到100美元的补贴……中国要进行“双轮革命”,关键是要有制度安排,但难就难在相关的制度理念与制度设计。

  我国许多城市对自行车和自行车的后续产品电动自行车,有着“制度性错误”,说严重点就是“制度性羞辱”,从而造成了“制度性混乱”。有些城市对自行车的歧视乃至排斥,正愈演愈烈。引发最大争议的是广州从2007年6月1日起禁行电动自行车,从而被网友称为“只禁城”。笔者所在的城市杭州,不大不小,本来最适宜骑自行车,可是近年来自行车道大半让道给了汽车。这个城市为了解决“行车难、停车难”这“两难”问题,着力拓宽机动车道,把自行车道弄成屁股那么大,将人行道弄成巴掌那么大。在一些官员心目中,原来“行车难、停车难”只是“行汽车难、停汽车难”,一点也不顾及普通百姓“行自行车难、停自行车难”。

  鼓励汽车、挤压自行车,背后与扭曲的政绩观和利益观有关。广州禁行电动车,就被指背后有利益驱动,因为某汽车集团以赠送200辆汽车给市政府和市交警作为推动“禁行电动车”的条件。“汽车政绩”背后,显然是GDP幽灵在作祟,因为大力发展自行车,是不会增加多少GDP的,因为一辆小车就抵得上一千辆自行车。如果哪天中央在制度层面规定官员考核不以GDP论,官员公务员一概不准坐小车而统统骑自行车,估计城市管理者立马就将自行车道拓宽,将机动车道压缩了。

  更让人不齿的是,有些以权威自居、实际上是利益集团代言人的专家,竟然发出“自行车污染比汽车大”的“论断”,这种连常识都不顾的荒谬说辞,让世人笑掉大牙。城市发展得讲一点伦理道德,如今10%的私车创造了60%的城市汽车污染,占用了80%的城市车道,消耗了50%的汽油,公共资源配置如此向强势群体倾斜,很大程度剥夺了普通百姓的合法权利。这种状况,应该有制度性的改变了。

  权利保障,光讲伦理道德是不够的,最需要制度性的调整。笔者以为,关键有三点:

  首先,政府管理层面,要将自行车纳入交通发展规划。交通经济学里有一条著名的“当斯定律”:在政府对城市交通不进行有效管制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如果城市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照顾自行车”的战略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上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依然守着“拓宽机动车道”的思维模式,最终必将使城市越来越拥堵。现在北京已意识到自行车仍是城市交通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交通规划已开始注重给自行车以空间。每个城市都应将鼓励使用自行车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其次,用制度来保障自行车的行路权。这是更重要的方面,因为没有“路”,鼓励骑自行车就是空话,最终必然没有“出路”。这方面上海市已走在前面,他们计划到2020年将打通、加宽、完善300多公里的自行车“廊道”,并酝酿自行车和电动车道路的快慢分离,公园、绿地附近也将建设部分自行车休闲车道。也有一些城市已经建成了社区自行车专用道。

  第三,把脚动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并重看待,将“出租自行车”和“出租小汽车”等量齐观。这需要全国一盘棋,要废止有的城市擅自禁止电动自行车的做法;而“出租自行车”在我国除了景区,几乎还没有起步,这必须纳入城市交通发展视野,像重视发展“出租车”一样重视发展“出租自行车”。从消费者这头看,目前我国的出行形态刚好处于“不上不下”的局面,按网友的说法,“中国人刚从两个轮子的动物变成四个轮子的动物,正牛着呢,咋愿意再回到骑车的状态”;这样的“倾斜状态”,最需要政策倾斜来弥补。如今一些单位反其道而行之,给开小车的员工以“汽油补贴”,弄得单位“车满为患”、无处停车;这必须改过来,给骑自行车的员工以补贴。杭州最近拟将通过立法来限制电动自行车的总量,这个思路并不正确,正确的应该是限制电动自行车的行车速度,让其接近脚动自行车而不是越来越像摩托车,必须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限定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十五公里 ”之规定。

  “把中国建成自行车天堂”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声。英国《泰晤士报》曾举办了一次活动,评选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看看什么对现代文明做出最巨大的贡献,20项候选发明中,有超过六成读者把票投给了已有一个多世纪的“自行车”。相信“双轮革命”只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自行车将继续改变我们人类的交通史,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前进。
作者: 野狗    时间: 2012-3-3 00:51
   一根藤上的两只苦瓜:脚踏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


     8月13日,杭州市沈半路、上塘路交叉口,曹志华正在给一个又一个进店看车的人介绍电动车。刚装修过的门面虽然不大,里面却有3个浙江本地产名牌电动车和5个外地杂牌车。“住在附近的打工者、农民,都是电动车的主要消费群体。”曹志华说。从2003年底开始做电动车生意后,他就没挪过窝,每个月不低于5000元的净收入让他十分满足。“虽然和自行车相比贵了些,但目前电动车价格还是大多数人能够承受的,像一般的杂牌车价格更是降到了700元左右。”

  而打算购买电动车的张建军也说,电动车的构造很简单,只要充足了电就能动,速度快、方便。“真要出车祸了,就是小轿车都不经撞,更何况一辆电动车。”张建军也听说了一些关于电动车撞人的报道,但他认为买了车后只要自己小心点、不违章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和张建军持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而一些关于电动车事故、质量问题的消息似乎也未能影响杭城市场的电动车销路。数据表明,目前杭州电动车拥有量已经超过了35万辆,并仍以每月上牌超万辆的势头在增长。在整个浙江省范围内,从1997年开始投入市场到现在的仅10年间,全省的电动车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60余家。“去年浙江电动车产量为345.14万辆。”浙江省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建龙表示。在全国,这个数字已接近2000万大关,同比增长61.02%。与此相对应的是,脚踏车产量虽然在总量上仍占据一定优势,但同比增长仅为5.68%。而从整个自行车行业发展来看,脚踏车与电动车的生产格局也已经发生了急剧变化。

  脚踏车的衍生物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天动物世界开会,一只蝙蝠不知道自己该属于哪个方阵,它打量了一番,觉得自己长了翅膀应该算是鸟类,于是便飞到禽鸟那里,结果禽鸟们都说蝙蝠是兽,因为它全身没有一根羽毛;沮丧的蝙蝠又到兽群里,结果也被赶了出来,因为后者异口同声地说,它有翅膀会飞,根本就是一只鸟。如此折腾,可怜的蝙蝠愈加怀疑起自己的身份来。

  无独有偶,故事之外,风靡一时的电动车也曾经遭受和蝙蝠一样的“待遇”:不用人的脚力而用电力使之前行,由此说来,它应属机动车了吧?然而电动车上了路,在机动车道行驶却又是违法的。那么,电动车的定位究竟是什么?

  然而,无论人们主观上如何认识,客观上却早有定论—蝙蝠是具翼哺乳动物,在动物分类上,绝不会因为它有一对翅膀而乱了套;电动车也是如此:2004年5月1日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赋予电动车一个明确的法律身份—“非机动车”,并规定电动车能否登记上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由此,它的一切“权利”和自行车无异。而一直以来,在中国自行车协会下设电动车自行车专业委员会的行业管理模式,其定位更是可见一斑。

  事实上,自电动车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与自行车之间已然存在着深厚渊源。

  一般认为,自行车比较准确的称呼是脚踏车,即用脚蹬踏使之前行的代步工具。而电动车或者叫电动自行车,是由蓄电池提供电能、电动机驱动的自行车,是脚踏车的衍生物。电动车按骑行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电动型,即骑行者不需自己用力,只要接通电源,车上的电机即能工作而带动车行驶;另一类是助力型,即电动机的作用只是为了减少脚踏阻力,在国外又称为“智”行车。 

  和普通脚踏车相比,电动车在性能上有了更多改进。如脚踏车的车速为10-15公里,电动车为15-20公里;脚踏车的活动范围为15公里,电动车为25-40公里,甚至达到50公里。作为一种受欢迎的新型交通工具,电动车还具有如下优点:行进间零排放,不污染大气;一次充电能行25-40公里,能解决城市大范围内骑车上班族的需要;形成新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等等。

  也正因为拥有这些优势,从1995年清华大学研制出第一辆轻型电动车以来,短短十年间我国从无到有,已发展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产业。2006年,全国2000家电动车企业共生产了1950万辆电动车,出口300多万辆,实现产值约400亿元,利税超百亿元,相关领域就业人口100多万人。另一方面,从2001年到2005年间,脚踏车的产量增幅趋缓,长久以来脚踏车占据主导地位的自行车市场也逐渐被电动车所瓜分。这期间,众多电动车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凤凰、永久等一些国内老牌自行车生产企业也先后进入电动车市场。

  一组数据显示:2000年浙江自行车市场的年零售量约为15万辆,到2002、2003年时成交量跌到了8万辆,如今该市场的年成交量不足5万辆。与之相对应的还有脚踏车销售利润的下降—据了解,脚踏车的批发利润已从90年代末的每辆20-30元降低到现在的每辆若干元。利润丧失、商家竞撤—几年前开始,杭州就陆续有商场撤下了脚踏车,到目前只剩下解百、百大等少数商场。

  脚踏还是电动?

  “目前,浙江自行车市场上脚踏车和电动车基本上平分秋色。”陈建龙说。而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人们显然也有自己的考虑。

  30岁的李敏是杭州的普通工薪族,除了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坐公交之外,平时她都骑车上班。之所以选择脚踏车,不是因为对它有什么特别偏好,而是因为她觉得选择公交方式的性价比仍然低于自行车。之于电动车,李敏本身并无厌恶感,“但每次和电动车骑在一块儿,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几天前,一向小心谨慎的她遭遇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车祸。“我刚要过路口,那辆电动车不知什么时候就从后边冲过来了,因为来不及刹车,一下子撞到我的车上。”虽然李敏只是擦伤了手臂,但一想到这番经历,她依然觉得阵阵后怕。

  那么,同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电动车对脚踏车是否真的存在安全威胁?

  按照GB17761-1999《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目前电动车的整车重量不能超过40公斤,最高时速在20公里以内。8年后的今天,这个国标已经面临诸多压力,近期关于电动车新国标的讨论更是异常激烈。观察记者认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非机动车道已被城市管理者压缩得可怜,再加上整体国民交通安全素质相对较差,对电动车时速进行适当限制显然是必要的。

  浙江省公安厅交管局的一组数据表明:2006年浙江省因电动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共3957起,死亡430人,伤4371人,分别占总数的10.8%、5%和10.3%,其中死亡人数与2005年同比上升47.8%。但客观地看,这组数据是需要一分为三来分析的,即一部分交通事故是行人、自行车与快速的电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一部分是汽车开到非机动车道上,与速度比自行车和行人都快的电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还有一部分是作为非机动车的电动车开到机动车道上然后与汽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而据记者了解,与电动车有关的、发生严重死伤的交通事故绝大多数是汽车与电动车发生碰撞导致,按理说这两种交通工具在不同的车道上,但为何会事故频发,值得管理者深思,却与交通工具本身无关。

  此外,电动车的噪音问题也颇受诟病。许多人表示,街头电动车发出的刺耳刹车声一直不断,尤其在遇到红灯时,刹车声更是集中。据一位长期工作在马路上的交通协管员说,马路上的刹车声让他感到特别不舒服,在休息时甚至出现了耳鸣症状。但消费者反映的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负责呢?据浙江某知名电动车厂家介绍,整个行业自2005年开始已拥有成熟的技术解决噪音问题,如采用原来适用于摩托车制动的技术即可避免,然而由于1999年的国标没有对噪音问题设置否决项,管理者没有给予重视,在利益驱使下,一些杂牌企业自然不愿意采用这项高昂的新技术了。

  但对部分城市管理者来说,电动车由于这样那样因素产生的瑕疵,似乎正成为他们所期待的打击依据,于是,从几年前起,“禁电风”始终没有离开过电动车产业。

  2002年8月,北京市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禁止电动车上路。2005年底,北京才发通告,允许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车上路;2003年8月,温州严禁电动车在市区行驶;2005年,珠海市规定从当年7月起,禁止电动车上路;2005年8月,太原、福州、武汉、南宁明令禁止电动车上路;2006年厦门、广州、海口宣布禁行电动车;2007年1月1日起,常州市民新购的电动车,不能从公安局获得牌照。电动车牌证有效期5年,到期一律作废……

  此间一个颇值得玩味的事实是:自“禁电”后,广州市民再次选择以脚踏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各种脚踏车销售商店成倍增加,销售状况也日渐火爆,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当地脚踏车销售业重新焕发生机。

  由此又有人怀疑:脚踏车与电动车是否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便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可以让人类的历史和智商都倒退十多年,使得人类不具备发明和生产电动车这个同胞兄弟的能力,在消费这个问题上,人人也都算得上半个经济学家,选择脚踏车还是电动车,不需要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只是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直觉和本能。

  事实上,无论自行车是否出现其同胞兄弟—电动车,在中国,自行车的代步功能绝对不可能超过50年前的任何时期。在当前看来,它的代步功能逐渐弱化,普通上班族、学生以及从事近距离、轻质送递的业务人士等已壮大不如从前的社会群体构成了目前主要的脚踏车消费群。与此同时,脚踏车衍生出的休闲、运动、体育、健康等新社会功能也逐渐受到重视。

  杭州西湖区文一路杭州师范大学附近路段,就有大大小小几家脚踏车销售商店,每个商店门前都摆放着品种繁多的脚踏车。其中一个商店的老板张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人们购买脚踏车主要是用于上下班代步和轻便货运,种类主要有山地车、载重车、折叠车和跑车等。价格方面因品牌和质量不同相差较大,如:折叠车价格180-2000元不等、山地车的价格150-1000元不等、载重车价格200-500元不等。张先生告诉记者,上班族购买较多的是折叠车,这种车本身车身较轻,不用时还能折叠起来,方便携带。对学生来说,自行车的外观、性能、价格都是他们要考虑的,高速、价廉的山地自行车往往是其首选。

  此外,以经营专业品牌脚踏车并附带经营多种相关业务的新兴脚踏车商店也日益增多。这类商店多为一些品牌厂商的专卖店,主营各类中档专业运动脚踏车,在销售原厂整车的同时附带各品牌专业零配件,还提供专业自行车出租服务,组织车友加入脚踏车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等。

  217年前,当法国人西夫拉克突发奇想地制造出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时,应该不会想到几百年后,这辆“前后两个木质车轮,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条板凳”的小车会以脚踏车面目给人类生活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以自行车为代步工具的主要功能有弱化和变异的趋势,但是,脚踏车会走向消亡吗?无论我们作怎样的奇思妙想,却好像是做梦也不可能的事。

  再则,如果我们就这样自作主张地把电动车当作自行车家族的一个分支,电动车这个同胞兄弟会走向消亡吗?我们以为,对于这样一个年产1000万辆以上并得到中国和全世界消费者热捧的新兴交通工具,虽然它一出生就跟蝙蝠一样,超出国内约定俗成的“飞禽走兽”之认识范围,然而蝙蝠不是还在以其自身的演化轨迹生存着,并在全世界拥有900种繁多的种类吗?虽然我们还是常用“飞禽走兽”来形容鸟类和兽类,但鸵鸟、鸸鹋、企鹅等鸟不是不会飞,而作为兽类的鲸类不是不会走吗?人类总应该比动物世界更明智些,总不至于说,看上去“四不像”的电动车管起来麻烦,就想干脆一禁了之吧?

  所以,尽管脚踏自行车和电动车看上去都不豪华,难以给经济繁荣局面增添多少靓丽,管理起来也确实“挺烦”,但管理者还是得尽心尽职地进行引导。对于观者来说,倒不如索性豁达一些,毕竟,考量的标准还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作者: 野狗    时间: 2012-3-3 00:53
专访“骑行天下”的王世国


      
  骑行是我的精神食粮


  很多人都知道被全球誉为“环法英雄”的环法自行车大赛七连冠获得者阿姆斯特朗,但是你知道阿姆斯特朗的坐骑是什么牌子的吗?知道在哪里能买到吗?

  2006年时,杭州各大媒体曾竞相报道过两辆价值4.4万元的天价“TREK”自行车,而“TREK”正是阿姆斯特朗的御用坐骑品牌。杭州的王世国是“TREK”全国首个经销商,他所拥有的“骑行天下”自行车5S店在全国的骑友中都小有名气,怀着一份对天价自行车的好奇,近日,记者造访了王世国。

  他与他的“骑行天下”

  初见王世国,也是在他的“骑行天下”。走进店里,就如步入了一个自行车的海洋,各式各样的赛车、各种见过的没见过的零件以及各色专业的服装充斥着记者的眼球。

  王世国原本是杭州汽轮集团的中级技工,同时也是浙江省业余自行车运动员。早在1988年他便创建了世国赛车中心,后改名为骑行天下车行;2000年开始,车行开始经销北京航轮钛合金车架;2003年,国际著名自行车零件商SHIMANO入驻该店;2005年,车行成为TREK全国第一个经销商。一个行业的诞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开拓精神,更需要生存发展。如今,骑行天下车行的资产已不下百万元。

  谈到车,王世国便滔滔不绝起来,从简单的爱车,到成立车行,再到发展成现在的规模,王世国经历得太多了。骑行天下一直与浙江良友自行车俱乐部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近10年的时间,先后与良友俱乐部组织了百余次大型自行车活动,足迹遍布祖国各地,行程达2万多公里。活动性质也从早先的时尚拉风慢慢转变为健身休闲,这种转变,极大地引导了休闲自行车运动的发展。车行的存在与俱乐部频繁的活动看似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这两者之间就是一个简单的产业链雏形。

  王世国拿来了2003年5月出版的《骑行天下》画册和《科学消费》骑行天下专版,里面的他一身蓝色的骑行服,戴着头盔,扶着爱车,笑容满面,记者不禁与他现在比较起来,虽然过去了好几年,但是除了他把头发剃了个光以外,一样的精神抖擞,看不出丝毫岁月的痕迹。

  发展中的“兰色车队”

  在去年,王世国与卢睿、马崔勇、陈东瑜等人一起参加了南京SHIMANO车迷节活动, TREK公路车队一亮相即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整齐的蓝色车队版队服,超炫的TREK公路车,王世国的表现相当出彩,在头两圈的骑行中,始终牢牢占据着领先位置,将对手远远地甩在身后。活动结束后,几个人都有意向组建一个车队,于是就有了“蓝色车队”,不久后改名为“兰色车队”。

  目前世界上的车队主要分为:环法大赛车队(总的职业车队)、洲际车队、专业车队等,而在中国,只有业余车队。我国举办的环青海湖自行车比赛,其实是属于半职业化的比赛,媒体常常会关注一些中国选手,这些人大都是通过加入洲际车队或加入国家队去参加的。王世国坦言,“兰色车队”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对于未来的发展还处于定框架阶段,虽然已经有30多个队员,但在近几年是根本没可能去参加类似比赛的,当时组建车队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参赛,而是为了改变杭州山地车的现状,因为现在杭州的路面状况较差,很难发挥车的速度优势,只有通过组织山地骑行,才能将优势发挥出来,车队主要做的也是改变队员们对车的速度概念。

  车队队员平时主要是单练,到了节假日也常与良友俱乐部的朋友一起活动。去年国庆假期,杭州35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曾有过一次骑车环游青海湖的壮举。来自新闻、金融、商检、证券等不同行业的35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都具有3年以上的车龄,年龄最大的有71岁。他们在4天的时间里,循着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路线,完成了625公里的环湖之行。在良友自行车俱乐部以及杭州自行车论坛网站上可以看到,从塘栖枇杷行、千岛湖环湖游到庆元百山祖森林考察活动,几乎每周都有大小的出游计划。有趣的是,这些出游的计划都是在晨练时的碰头会上商量出来的。“平时20多人,周末有上百人。谁有了想法都可以拿出来讨论,然后就立即实施。”自行车论坛的小王介绍说。通过这些历练,兰色车队正在不断壮大。

  奉献爱心 捐赠装备

  王世国非常乐于助人,有一年,当他得知千岛湖有一位喜爱骑行的白血病患者陈小东买不起昂贵的骑行装备时,马上与良友俱乐部的负责人朱佳强联系,表示愿意承担一半的礼物费用,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珍藏的、带有阿姆斯特朗名言“live strong”标志的限量版头盔捐赠出来,还有一套崭新的TREK蓝色骑行服,正是阿姆斯特朗夺得七连冠时所穿的队服款式,总价3000多元。

  元宵前一天,由朱佳强牵头的一支20人的自行车队,从杭州出发,骑到100多公里外的千岛湖镇,给陈小东带去了一个惊喜的元宵节。

  问及王世国,他说:“在陈小东身上,他似乎看到了阿姆斯特朗的影子,同样的为病魔所困,却不屈不挠,我被他顽强地活着的精神所感动,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为他做点什么,当时他给朱佳强写的信中说到想要拥有一套骑行服,包括眼镜、衣服和裤子,还有头盔,想要在有生之年做喜欢的事,就是骑着车,一直在路上。我希望他能用他不放弃的精神,与病魔积极抗争,改变命运。”

  休闲运动 魅力初现

  当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已成为人们主要代步工具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自行车的价值重新塑造与定位,休闲自行车潜在的魅力正在逐步展现。

  美国总统小布什就酷爱自行车运动,2005年11月20日,为宣传北京2008奥运会,布什带着TREK公司为他定做的“总统车”前往京西的老山自行车训练场一展车技,重温了1975年生日时骑车游北京的奇妙经历。

  而如今在杭州的一些路面上,经常看到一身骑行装备的人风驰而过,相当拉风。王世国介绍说:“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骑行运动,繁重劳累的工作让这些成年人的身体每况愈下,他们从事游泳、骑行、高尔夫等等健身运动,想要从工作中获得一种解脱。在骑自行车时,人的精神会高度集中,一般不会想到其他事,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发泄,人的精神获得了一种释放,很多工作中的麻烦事,似乎也迎刃而解了。经常参加休闲自行车运动的人,体态健美、富有魅力;不仅在工作上有拼劲,生活上有品位,社交上有吸引力,而且为人处事开朗豁达,也更富有情趣。”

  当记者问及目前很多人选择交通工具时,都选择电动车,而放弃自行车时,王世国马上纠正了记者的错误观点,他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如果你现在饭都吃不饱,你会想着花那么多钱去买这么贵的自行车吗?显然不会。这是交通工具与运动工具的差别,骑行是精神领域的消遣,是一种“精神食粮”。

  提到关于一些大学生骑行中国的活动,他坦言,大学生是不太适合玩这项相对奢侈的活动的,因为最便宜的一辆车也起码要三千元,中国的体育产业还没有涉及到大学,不像美国,许多运动员都是从大学里选拔。目前,像骑行这种运动,是中产阶级才玩得起的运动。很多单车游爱好者往往是有钱有闲,但身体有些吃不消,需要锻炼了。看到国外这种生活方式,便开始尝试并痴迷其中。虽然专业单车价格不菲,但喜欢这项运动的人已越来越多,王世国店里每年能卖出10多辆万元以上的自行车。

  采访结束后,王世国临走时说了一句,有机会你也去试一下,骑行的感觉与味道是会令人着迷的。
作者: 野狗    时间: 2012-3-3 01:03
  欧洲的自行车热


        今天,欧洲各国为了解决私人轿车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在改善公共交通的同时,还大力倡导骑自行车,一个新的普及自行车交通的热潮正在开始。在欧洲人眼里,自行车并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最为灵活的健身器械,很多人喜欢骑着自行车去郊外或去海滩,有的甚至骑着自行车到临国去旅游。2002年以来,欧洲有11个国家拨款兴建自行车专用车道,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家还计划建造自行车高速公路。

  法国:

  “绿色交通计划”进行时

  法国首都巴黎已经着手在城市交通系统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两轮革命”。目前巴黎市内已经投放了上万辆自行车,供居民和游客自助租用,借此鼓励骑自行车出行。

  今年7月15日,巴黎自助式自行车服务正式启动,名曰:Vélib。是法语中“自行车”和“自由”两个词的合成,意为“自由行”。一万辆崭新的银灰色自行车和750个租车服务点已启用,第一天租借量就超过50000次以上。计划不久自行车还要增加到2万辆,1500个服务点,市民平均在300米的范围内就可以找到至少一个服务点。

  自行车的租借费用十分低廉,但收费标准则鼓励自行车在有效时间内快速循环使用。租车的前半小时完全免费,第二个半小时就要付1欧元,第三个半小时要付2欧元,第四个半小时则要付4欧元。其实,根据测算,现在经常骑自行车的巴黎人,每次骑车的时间均不超过半小时,再加上遍布全市的租车点,半小时内再到下一个租车点,换乘另一辆自行车,仍可享有前半个小时的免费使用,所以这顶服务,实际上是给市民提供“免费自助餐”。

  长期以来,巴黎市内交通状况一直不理想,堵车严重,机动车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让人们备受困扰。巴黎市长德拉诺埃一直秉承环保理念,近年推出多项受市民欢迎的“绿色交通计划”,而现在的自行车自助出租计划,正是这个“绿色方案”中的一个。

  自行车出租的绿色理念,首先在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实行。从2005年5月起,里昂推出拥有3000辆自行车,250个自助租车点试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今年起,里昂增加到4000辆自行车,340个租车点。目前里昂已拥有超过6000名注册用户。

  巴黎就是吸取了里昂的成功经验而开设这个Vélib的。但巴黎是人口众多的首都,交通本来就十分繁忙,现在由于推广绿色交通计划又在马路上开辟了自行车专线,就更让交通捉襟见肘。巴黎市长的这顶“绿色计划”是否能从心所欲地顺利实现,还得要长期观察后才能定论。

  荷兰:

  爱车者的天堂

  除了闻名于世的运河和红灯区,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还有一道特殊的城市风景线,就是街上随处可见的单车族。

  荷兰堪称自行车王国,那里的自行车比人还多。1600万荷兰人共拥有1800万辆自行车,无论男女老幼、官商贫富,都可以看到他们骑单车出行的风景,甚至连王室成员也加入单车族行列。

  荷兰骑行自行车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二三十年前,作为小轿车的替代品,自行车就很受本国人民的欢迎,因为许多人觉得小轿车太昂贵,并且在一个地势处于海平面以下而又格外需要注重环境协调问题的国家,用小汽车显得有些浪费。因此荷兰政府大力提倡人们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荷兰因此拥有世界一流的自行车交通“硬件”。1.5万公里自行车道不仅遍布城乡,还连通不少旅游景区。骑车行进在荷兰乡间自行车道上,沿途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一种特别的享受。很多荷兰人喜欢全家骑车外出度假,甚至长途旅游。在荷兰高速路上,经常能看到汽车车尾或车顶上用绳索拴着几辆自行车,驾车者每到一地,就停好汽车,骑上自行车游遍周围地段,再开车去下一个目的地。

  荷兰政府非常重视保持自行车道的畅通无阻。在城市规划中,道路设施不能截断主要自行车道,城市建设不能给自行车交通造成不便。自行车道很容易识别,地面上有大型白色自行车图案,车道旁还有白底红字方向标。如果是与机动车道完全分开的专用车道,路边则有一个蓝底上画白自行车的圆形标牌。在乡间自行车道旁,经常可以看到荷兰独有的蘑菇形自行车道路指示碑,碑上标明当前地点、附近城镇的方向以及相距多远等。有了这种路标,独自骑车旅行也不用担心迷路。

  除了自行车道,政府还注重提供骑车人可能需要的各种服务。一般在大型公共场所、商场、景点等外面都有存车场,停放自行车十分方便。相反,荷兰城市的机动车停车位不仅稀少,且收费奇高。在荷兰,自行车出租行随处可见,出示身份证件并交纳押金便可租车。有的还出租儿童自行车和儿童坐椅,并备有简易修车工具。

  英国:

  限制汽车,鼓励骑行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减少环境污染,英国部分城市将向大排量机动车征收高额“环保税”。如果这些汽车进入市中心,车主将为此支付最高一天25英镑(约合50美元)费用。环保税将主要针对大客车、四轮驱动汽车和豪华轿车等大排量车辆。根据部分城市酝酿中的计划,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25克的车辆进入城市中心,每天收费25英镑;每公里排量在120克以下的环保性汽车可以免费进入市区,其他车辆则收费8英镑(约合16美元)。

  与此同时,自行车骑行也在英国流行起来。现在还没有可靠的数据统计伦敦到底有多少骑自行车的人。伦敦交通办公室估计2000年至今,伦敦骑自行车的人数比例已经上升了52%,这个数据是基于骑自行车通过泰晤士河的人统计出来的。

  在伦敦市内穿梭,骑自行车是最快、最便宜、最健康、最环保的方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骑自行车。在过去五年中,骑自行车的人数翻了一番,而在交通事故中被撞死或严重受伤的比例却下降了40%。”

  与法国巴黎相似,伦敦也将推出自行车行动计划,伦敦市市长利文斯顿表示要把伦敦改造成一座世界级的自行车之都,伦敦现有273英里自行车道,其中一半都是2000年后建造的,伦敦的目标是在2010年之前建成560英里自行车道。

  为了方便和鼓励市民骑自行车,手机运营商和自行车租赁行联合推出了一项便捷租车业务,只要用手机发条短信,用户就可以骑车上路了。这项服务的注册用户只需给服务中心发送一条短信,就会收到一个开锁密码。通过这个密码,用户可以在城市里任何一个租车停放处自行取车。为了鼓励更多市民骑车出行,公司还规定,半个小时内归还车辆,可免收租金。

  当用户到达距离目的地最近的一个租车停放处时,只需再次发送短信,便可得到上锁密码。在锁车后,系统会自动计时,从捆绑的银行卡上自动划取费用。如此简单的租车手续,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汽车,改用自行车。

  目前,英国政府正在加紧推广这项计划,并在伦敦以外的其他地区建立起更多的租车停放处,方便人们出行。

  德国:

  骑车休闲最流行

  走出德国明斯特市火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现代化的玻璃建筑,这就是惟一一座在全德国附有洗车设备的自行车停车场。据一项统计,明斯特居民不到30万,却有近90万辆自行车,平均每个居民有3辆,一辆上班上学用,一辆上街购物用,一辆休闲运动用。

  德国人喜欢骑自行车,在家也会踩健身脚踏车。目前德国自行车人口约6500万,平均每年共骑280亿公里以上,这个趋势仍方兴未艾。而那些为人父母的自行车骑士不是把孩子放在后座儿童椅架,而是加装有帐篷的小车;而爱狗人士则骑自行车遛狗,顺便让狗狗跑步健身。

  过去10年,德国每年平均卖100万辆自行车,全国约7000万辆自行车,4000家自行车行。50%多的德国居民表示,骑车是他们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之一。ADFC是全德国最大的骑车俱乐部,拥有会员11万。无论是骑车漫游,还是快速骑车运动,或是骑车去郊外,甚至去更远的地方都深受德国居民的喜欢,骑车同时也是德国人的一大休闲活动。

  德国居民认为骑车去别的国家,可以更多地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开车完全不同。骑车旅行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了解更多的事情,使人感到非常愉快。

  除了休闲和外出旅游之外,德国人也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多骑自行车。因为骑车有利于环保,所以德国人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以自行车代替汽车。骑车有很多好处,比如有利于健康,环保,使人身心愉快,所以自行车不仅是周日或小孩子们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中除短途交通工具和汽车之外的一种交通工具,人们可以骑自行车上班,购物等等。

  在城市中,自行车道就像一条条彩带镶嵌在道路两边。自行车道比汽车道稍高、比人行道略低。如果有的道路先天“狭窄”,自行车道无法上移,管理部门就将其安排在汽车道旁,但必须用色彩区分。

  现在德国各地还在研制更先进的自行车道。比如在各主要城市建专供自行车使用的“自行车高速公路”,最高时速可达到50公里。高速路里面还将设置大型流动气流,骑车者可以借助风力快速前进,既迅速又省力,汗流浃背的尴尬局面也不再出现。
作者: 悲愤天堂    时间: 2012-3-3 02:03
哇哈哈哈哈哈 沙发 请问楼主 怎么古歌这图?

作者: 野狗    时间: 2012-3-3 02:11
悲愤天堂 发表于 2012-3-3 02:03
哇哈哈哈哈哈 沙发 请问楼主 怎么古歌这图?

本地保存图片
然后打开http://www.google.com.hk/imghp?hl=zh-CN&tab=wi
直接将图片拖曳至搜索框就是、
不过、内容是被墙掉的啊,只能 看见封面
作者: windtony    时间: 2012-3-3 11:46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GOOGLE“うしじまいい肉”
作者: siriusjie    时间: 2012-3-3 12:03
1024
作者: a309371943    时间: 2012-3-3 12:33
这数据 真多
作者: peng375139952    时间: 2012-3-3 16:32
看到了
作者: a85451177    时间: 2012-3-3 22:10
电动车造成污染..而且降低了人的体质
作者: sunmay督学    时间: 2012-3-4 09:02
G后还真没看到有何异样
作者: protyle    时间: 2012-3-4 14:04
识字不多     太长了   先收了  等上玩小学应该能看懂




欢迎光临 骑行网 HZBIKE (http://hzbik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