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网 HZBIKE

标题: 行走墨脱 [打印本页]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7 19:05
标题: 行走墨脱
xz墨脱徒步攻略   土木工程摘自网上 发布日期:2007-12-16 23:03:23
我与海平06年秋天徒步墨脱,现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蚂蟥叮咬不用说,徒步的艰苦自不毕言提,泥石流,雪崩,塌方,落石,跌入悬崖,滚入江中,误食下毒等等要命危险,每时每刻都伴随着你,俗语说的好,有失必有得,最大好处是能急速减肥,培养你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时间过去许多年了,现发贴上网介绍一二:
  墨脱位于xz的东南角,地势南低北高,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属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带,平均海拔1000多米。
  中国内地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目前仍有一个既不通公路也不通邮的地方。人力背夫是这里唯一的运输方式;东迁的门巴人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原始生活;石锅和筷子竟是运出大山的唯一商品,然而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可以养活xz一半以上的人口,这就是位于xz境内雅鲁藏布大峡谷腹地的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县。
  这是xz最神秘的地方,是一片从未开发的处女地。几十年间,中央**曾投数千万元巨资开山筑路,但均被一次次塌方、滑坡、泥石流淹没,至今这里所需的全部物资还靠肩扛人背,所有进出这里的人,都需用身体丈量大地,靠双脚越岭翻山。自有人类在此生息以来,能从这里走出来的人不多,而能走进这峡谷腹地的人更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随一个林业考察队徒步穿越了大峡谷,走进了这高原“孤岛”。
  这里是xz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气候最湿,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它丰富的林业、水利和农业资源足可以养活大半个xz人口。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富足的地方,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长久以来,几乎与外界隔绝,不但自然条件没有得到改变,而且经济建设也基本等于零,封闭使这里成为xz高原上还保持着原始状态下的一个“孤岛”。
  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
  这里曾经有过公路,也曾有过两天合计4辆汽车通过的历史。
  1993年9月25日和26日,一条简陋的公路终于使两辆大车和两辆小车翻越了高山峡谷,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缓缓驶进了封闭的“孤岛”,墨脱破天荒的大事使全县人为之惊喜,人们像过节一样前来观看这陌生的自动会跑的“怪物”。老人们终于见到了听说过的汽车,孩子们则惊恐万状,有些人甚至拜跪在汽车前祈祷祝福。然而这轰动一时的新闻仅仅几天的时间就永远成为了历史,汽车开进墨脱也成为瞬间的传说。后来,在墨脱县城,我终于找到了“扎墨公路”通车后遗留在城中未能开出去的“东风”牌卡车的残骸——长满铁锈的驾驶楼空壳和车厢挡板。
  早在30年前,中央**和xz自治区就开始了墨脱公路的修建,然而几次上马又几次下马。由于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加之气候的多变,塌方、洪水、泥石流、雪崩等一年四季不断,公路修一段塌一段,前前后后为修这14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30年间耗费了几千万元,最后全部付之东流。可以说这通车两天的历史是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至今仍竖立在波密县城扎木镇的“扎—墨公路通车纪念碑”,成了全国公路史上时间最短的历史纪念。现在一切又都恢复如初,墨脱仍旧是不通公路的县。
  墨脱最北端的村庄
  鲁古村位于雅鲁藏布江的西岸,是墨脱县最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从鲁古村到墨脱县城还需要走4~5天的路。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经过十几天来爬悬崖、过塌方、穿丛林的日子,我们落脚在村里一间空空的用大木板盖的“教室”里。陌生人的到来,使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寂静的山村轰动起来,村里人出于好奇,全都涌出了家门看热闹。连狗也因此而狂吠不止,未见过生人的孩子们被吓得哭喊着直往母亲怀里钻,一时间小村子沸腾起来。
  鲁古村以农为主,村民靠种苞谷、小麦、鸡爪谷为生兼养一些猪、牛等牲畜。由于地处林区,村民的房舍全部为木板房,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兼仓库,低层养牲畜。由于烟熏火燎又没有电,房内光线很暗,摆设也十分简单,在我走过的七八户村民家都比较清贫。两个孩子正在一个木板房前舂米,木舂约一米多长,中间细两头约碗口粗,盛米的是掏空的木桩,孩子双手紧握木舂中部,高高举起,再向下砸去,反复几十次才能将谷壳脱离。
  小村最有特色的是不论男女几乎每人一件绿军装,有些中年妇女还喜欢戴绿军帽。当听说我们要找背夫时,全村男女老少蜂拥而至,有的甚至抢上东西就往身上背。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墨脱县常务副县长建阿带着几个人在峡谷里走了5天才抵达这里,又因无法与我们联系,只好在村里又等了整整6天,待我们到达后的第二天就又带着我们上路了。
  过雅江大溜索
  进墨脱别无选择地要滑过雅江独绳大溜索,这是唯一的途径。一根约拐棍粗的钢丝绳横跨在雅鲁藏布江滔滔的江水上空,不远处有几条已褪色的经幡迎风飘展。江面约有120多米宽,加上绳索向两岸延伸部分,溜索约有200多米长,而溜索离江面也有近百米之高。由于平日过江的无非是附近的村民,人很少,绳索已是锈迹斑斑。江边的岩石已被汹涌咆哮的江水冲刷得千疮百孔,溜索被固定在岸边的崖石上,不时地还有四脚蛇爬上爬下。
  大家开始纷纷做过江的准备。外来务工人员们从背篓中取出一个如同弓形的自制木架,架在钢丝绳上,将绳子系在腰间,绳子两头往木架两端一绑,紧接着双脚离地将绳索一夹,背向江水面朝蓝天双手紧握木架两端,只听“喔”的一声,转眼间人体随向下的冲力而滑向百米宽的江对面,但由于溜索太长,中间弧度太大,一下子不能冲到溜索的顶端,剩下的十几米就需要手脚并用横攀绳索才能抵达对岸。从上午10点多一直到下午4点多,全部人马才安全地通过了雅江大溜索,继续向墨脱县城进发。
  墨脱背夫
  在墨脱最常见的运输方式也是人力背夫。这是一支极其特殊的运输队,也是墨脱人的生命线。几十年间成百上千吨的物资就是靠外来务工人员的双脚和双肩背进背出。物资、粮食、药品、军用品,包括盖房用的钢筋水泥、铁皮及许许多多生活用品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们论件论斤一步步翻雪山、过塌方、穿峡谷背进去的。
  为穿越大峡谷进墨脱,我们最多时雇佣了近60名外来务工人员,背一个多月的粮食及物品。他们一乡一换,一村一换,一批接一批,少则数日多则十几天,风里、雨里、雪里跟着我们在大峡谷中穿行,风餐露宿。他们身上的汗水、雨水和被蚂蟥吮吸后的血水搅在一起,湿漉漉血糊糊一片。几乎空手而行的我们有时都觉得困难重重,危险地段还需要外来务工人员们上来搀扶,而他们不论男女身上除了背我们的东西外,还要背上自用的烧水壶、被盖以及粮食等,每人负重至少四五十斤。在背夫的脚下没有越不过的沟,也没有翻不过的山。可以说不论在大峡谷还是在墨脱,没有这些吃苦耐劳的背夫,我们将寸步难行。
  东迁的门巴人
  墨脱古称“白玛岗”,藏语意为“花朵”。大藏经《甘珠尔》称之为“佛之净土白玛岗,殊胜之中最殊胜”。因此,这里又是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莲花圣地。100多年前,波密王就在此设宗(县),而这片富饶美丽的宁静之地,也是门巴族主要的聚居地。
  “门”是指门隅,“巴”藏语指人。“门巴”藏语就是生活在门隅地方的人之意。据1999年最新资料统计,目前在整个墨脱县9000多人口中,门巴族就有6000多人。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墨脱原本不是门巴人的故乡,他们在近一两百年前,才从门隅一带东迁而至。传说东方有一块佛之净土,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那里风调雨顺,不种青稞有糌粑,江河之水为奶泉,不养牦牛有酥油。这对于生活在门隅一带受尽苦难和剥削的门巴人来说,太有诱惑力了。他们决定到东方去寻找这佛之净土。这就是门巴人东迁的传说故事。而实际上门巴人东迁的历史则是苦难逃亡的历史。
  100多年前,6户门巴人离开门隅东迁,他们是东迁门巴人的先驱者,正是凭着勇敢和智慧以及对东方美好的向往,千里迢迢踏上征途。他们经历了与大自然风风雨雨的生死抗争,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了白玛岗。虽然他们在这里没有找到幻想中的极乐世界,却在这富饶之地获得了自由,建起了村寨,并从此定居下来。在随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在门隅地区的门巴人不断东迁而至,繁衍生息。据说在百年间,门巴族形成了一股东迁潮流。在东迁途中有一支门巴人走错了方向而落脚在今天的林芝排龙一带,因此,xz的门巴族聚居区主要在墨脱和排龙二地。
  门巴族无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通用藏文使用藏历。虽然也信仰藏传佛教,但过去受原始宗教影响较深,加之长久以来环境的闭塞,因而在许多方面仍保留了较原始的生活方式。
  墨脱乡玛地村是个门巴族村寨,全村有16户人家94口人,数十栋木板房散落在一个狭长的沟谷地带。门巴人的木板房均为两层,房顶有的是木瓦,有的是石板,也有的是茅草,个别屋顶则用白铁皮,不用问这是生活比较富裕的村民。在多雨潮湿的墨脱,白铁皮既不漏雨,使用寿命又长,是最理想的建筑材料,但这需花钱雇外来务工人员背进来。
  由于是雨季,墨脱县城到处一片泥泞,城中几乎没有一块大一点的平地,全县最好的建筑要算县委院内的钢筋水泥结构的礼堂。城内最大的商店是四川一位个体户开的,商品不少,但价太高。1只鸡上百元,1斤土豆5元,1斤猪肉25~28元……店老板说,价高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要靠人论斤背进来的。
  在墨脱,从县长到老百姓日用生活品中,用得最多最费的除了胶鞋就是拐棍。因为他们不管路途远近,出门就要走路。由于交通不便,看病就难上加难。墨脱驻军摸索出一套“空中会诊”的特殊治疗办法,即将病情用电报空中传递到地区,请对方医生会诊,尔后再电报将处理方案及用药方传回,大大方便了“孤岛”上的就医难。墨脱驻军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1997年广东东莞一所学校从报刊上知道了全国还有个墨脱县,于是同学们集体写了一封信慰问驻墨脱官兵,结果此信愣是走了一年才转到官兵手中。26岁的门巴族邮电局长遵珠对我说,墨脱县不通邮,没有报刊,只有电报业务,电话也多数只能打进,不能打出,县邮电局加他共有3人。他应我之邀专门找出了几乎很少使用过的邮戳,给我自带的信封和明信片上加盖了墨脱邮戳以作纪念。
  翻越多雄拉雪山
  要离开墨脱了,临行前,县里送我们每人一份当地土特产——石窝和一把乌木筷子,这是墨脱县唯一能生产加工的商品了。他们说墨脱太穷,实在无东西可送,带个石窝回去会想起墨脱。
  翻越多雄拉雪山是走出墨脱的必经之路,也是进出墨脱最艰难的一段。多雄拉雪山垭口海拔只有4200多米,这在雪域高原是最常见的高度。然而它的难度在于从海拔只有数百米的亚热带半天时间爬升到冰雪严寒的“北极”,这急剧上升的海拔高度一般常人是受不了的。
  多雄拉雪山终年积雪不化,即使在盛夏山口也是白雪皑皑,每年这里只有4个月大雪不封山。这里每天气温最高的时间是中午,部分冰雪从下部融化,最易出现雪崩和冰层塌方,因此不论出山还是进山,必须赶在中午前翻过山口。
  天不亮我们就打好行装向多雄拉雪山进发。茫茫的多雄拉雪山云雾缭绕,能见度极低,眼前只留下一串串杂乱的脚印。风刮得很大,经过山口时起码有八九级风力,隔几米远几乎连话都听不清。终于在下午1点多钟我们翻过了多雄拉雪山这个鬼门关。走出了“孤岛”,墨脱留给我的一切却总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4:46
.......很早就听说翻越海拔4000多米天险多雄拉山口,人、蓄出事多多,八十年代初期,从美国西科尔斯基公司进口的24架s--70黑鹰直升机,在多雄拉山口就损毁坠落二架,没想到我这次徒步墨脱,第一天翻越多雄拉山口时,天随人愿,意外捡到了一个直升机盖板似的一块军绿色铝片,这是这次墨脱行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4:49
从林芝八一站开出的,到派乡一天一班的客车。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4:51
跨越尼洋河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4:58
米林、墨脱方向为印度洋水汽i通道,每年向内陆输送大量水汽,整年云蒸霞蔚,云团密布。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01
跨越雅鲁藏布江。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04
v字型山谷中的林芝机场。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09
一路所见最漂亮干净的女人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11
林区运木头的东风卡车,前,后轮驱动。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17
我们进派建的班车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18
雅鲁藏布江上的游船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21
派镇街景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21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22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23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26
到派镇爬山驴常住地之一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28
我们的居住地,老板娘重庆人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5:30
这一星期最丰盛晚餐
作者: 风从云和    时间: 2011-4-8 16:17
谢谢老杜,有心了
作者: 上坡    时间: 2011-4-8 16:58
要去的地方太多了。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44
第二天恰巧有拉木头卡车上松林口,老板娘帮助联系每人二十元车费,少走十八公里省时一天,这是离开派镇开始上山。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47
卡车后台阶,就是松林口上多雄拉山口之路。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48
多雄拉山口主峰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51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51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52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53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53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54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55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56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58
多雄拉山口的经幡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19:59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20:00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20:01
4000米海拔的植物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20:02
海平老兄站在多雄拉山口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8 20:03

作者: 沪杭甬高速    时间: 2011-4-8 21:31
墨脱去不了,就在这里留名。
作者: 钟师傅    时间: 2011-4-8 21:32
收藏了
作者: melo    时间: 2011-4-8 21:43
美....天太蓝了~~
作者: 独立团    时间: 2011-4-9 22:50
谢哦。伟大。神奇。
作者: 思行    时间: 2011-4-10 20:58
发完了?意犹未尽啊!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4 13:20
发完了?意犹未尽啊!
思行 发表于 2011-4-10 20:58
思行你好,行走墨脱贴子才开了个头,因最近去了趟华山今日方回,写贴才停了几天。
作者: 老佛西    时间: 2011-4-15 00:02
旅行家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3:23
本帖最后由 土木工程 于 2011-4-15 16:15 编辑

.......背着三天给养的超大行囊,用时二个多小时,气喘吁吁爬到了海拔4200多米的多雄拉山口,胸膛剧烈起伏,大口喘着粗气,由于从松林口开始负重登攀到此,和海拔的抬升含氧量减少所致,极目四顾,峰峦叠嶂,满目郁郁葱葱的植被,衬托着参天入云白雪皑皑的山顶,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银光,直刺苍穹,湛蓝色的天空上,大朵如棉花似的云彩飘逸在头顶不远处,仿佛能用手摘下那洁白如棉絮般的云朵,巨大的v字形山口伸向远方天际处,远山处挂着好几条瀑布,如一条条白帘镶嵌在墨绿色的山谷中。通往墨脱的小径,如黄褐色丝线弯弯曲曲向山谷下廷伸......。
......站在多雄拉神山上,站在这次墨脱行海拔最高处,险象环生的墨脱徒步行这才真正开始,不由自主,双膝匍伏跪地,求神山保佑我们此行安全与顺利......。
......山口风很大、也很冷,不宜久留,待陶海平上来稍息一会,今天一起从松林口上来的还有一位17岁的门巴族姑娘曲珍,三人急速下山,也不知绕过多少山谷,跨过多少溪涧,一路而下,从高耸入云的山巅,一头扎入谷低的茫茫原始森林中.......。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3:56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3:56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3:57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3:58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3:58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3:59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4:00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4:00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4:01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4:01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4:02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4:02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4:03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4:08
下午三点左右,到达了第一天的住宿地拉格,行走约7小时,行程约20公里。
作者: 老佛西    时间: 2011-4-15 14:14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问的天堂

此时你有没有在听韩红的一曲“天路”。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4:42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问的天堂

此时你有没有在听韩红的一曲“天路”。
老佛西 发表于 2011-4-15 14:14
佛光穿过无边的苍凉,有一个声音幸福安详,
清晨我挥动白云的翅膀,夜晚我匍匐在你的天堂,
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
无边的草原放开怀抱,我是一只温顺的绵羊,
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
仰望雪域两茫茫,风光旖旎草色青青,
到处都是我心灵的牧场,
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
仰望生死两茫茫,
习惯了孤独,黑夜也漫长,
雪莲花盛开在我的心房。
摘自我要去西、藏歌词。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15
......瞪大双眼仔细打量着两山夹峙的拉格,今晚我们的住宿地呀,十来间木板房搭建在路两房,没近房前牲畜屎尿燥臭扑鼻而来,原来人住屋内,牲畜整晚就在这不大地反刍休息,天长日久就如同个牲畜棚场一般无二,为防漏雨和保温,房顶和四壁用塑料薄膜包裹,走入房间吱吱呀呀地板响声很大,不足六至七个平方紧挨着两只床,生平第一次往这么简陋的地方,使人好奇的是这儿居然有交流电,还有彩电可看,但没有卫星接收机,只能放一些过时、老掉牙的vcd片子,200瓦的电灯24小时开着,原来这儿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可用,各户备有微型水能发电机昼夜发电直接使用。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30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30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33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34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42
女主人重庆人,老公背货去了,住宿费马帮及当地过路人二元一位,我俩十元一位,晚餐一菜一汤十元一人,马帮一般都带着莱、和米只是用下锅灶就不用花钱了。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43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44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45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46
利用余热烘干木柴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47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50
世界上最小的食品店了,但价格不菲,这些东西都是她老公从派镇背过来的。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52
山间铃响马帮来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52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53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56
蚂蝗叮咬眼睛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5:57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00
她还是个孩子呀,本该应在学校里学习,然而她、他们过早地挑起了生活重担。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04
马帮带来的磨菇,她来问我们要吃否,我们可没敢吃。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06
五星级的享受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07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07

作者: 钟师傅    时间: 2011-4-15 16:10
马帮的生活也辛苦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39
曲珍17岁,门巴族人,在墨脱途中大岩洞开小旅社,这次从派镇背米25公斤,要走近50多公里,在我们这儿17岁的姑娘,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大多数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撒娇使性,别说负重50多斤,到学校去上学,不是父母接送,就是要打的士去。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41
曲珍的背包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41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42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43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43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6:44

作者: 山里娃娃    时间: 2011-4-15 17:45
世界是本书,每一页多那么的丰富多彩,墨脱这页我计划2013去阅读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9:03
......从清冽寒冷,舒适干爽的山口,下降了2000多米到了拉格,钻入原始森林后,就如同走进了桑拿房,真成冰火二重天了。
......这里大树遮天蔽日,山路弯曲,峰回路转,一会盘绕山梁悬崖,一会跃入谷低与湍急的河流相遇,这儿潮热异常,无数从大山倾泻而下的溪流,在这儿吐着白沫,冲刷着这条千年古道,卷走泥土使小路成为湿滑的采石场,走在这儿你就是穿着顶级的防水登山鞋,也坚持不了多久冰冷刺骨的雪水,就会从鞋帮灌注而下湿了你的鞋,行走与这条砾石路之上,也极易蹉跌伤脚,这儿更是嗜血凶戾蚂蟥的天堂,小树旁、草丛中无数摇晃着脑袋左右窥视,蚂蟥如吐着信子的毒蛇一般,使你毛骨悚然,更有停在树上的蚂蟥能感知你经过而从天而降,落在你身上,吃饱喝足你的鲜血后,毫无知觉,无声无息地离开,而你被叮咬的伤口仍鲜血直流,恶心至极。
......这儿更是我国疟蚊传播疟疾的最后一块隐患之地,来之前我们专门到省疾控中心,采购了尽可能多的一些防止疟疾的奎宁药片,到了这儿
每天服用,防止被疟蚊叮咬而患疟疾,到了墨脱后,剩余药片将全部捐给当地民政部门。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9:04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9:04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9:05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9:06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9:06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9:07

作者: 土木工程    时间: 2011-4-15 19:11
在这儿苔藓长的如同地毯




欢迎光临 骑行网 HZBIKE (http://hzbik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