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川 胡 宗 宪 故 居
——即总书记祖居
明朝主宰中国三百余年,惶惶的历史长河中曾两次风雨飘摇,注定是一个出英雄的年代。
明朝中期的抗倭战役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战役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胡宗宪。
胡宗宪(1512──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徽州府绩溪县(今属安徽)人。明嘉靖中期,倭患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封建统治,击败倭寇也变得迫在眉捷。而在朝廷以胡宗宪任抗倭总督后,才基本上奠定了抗倭战争的胜局。而他的性格也注定他会成为赢家,胡宗宪十分重视用人,主张“用兵之道,任将为急”。在他手下有一批 著名的抗倭名将,如戚继光、俞大猷、刘显、谭纶、唐顺之 、王崇古、卢镗、任环、汤克宽、张四维及尹凤等。
后人对胡宗宪抗倭的历史作用,时人给予很高评价。张鼎说:“浙、直中倭六、七年,更总督数人,费金钱动巨万,迄无成功。公(胡宗宪)奉公授计遣将,或剿之内地,或徼之 海外,倭生还者少矣。其擒徐海、诱王直,功尤奇……东南数百年免倭患,皆其再造力也,抑公可谓社稷臣矣”。
沈明臣指出:胡宗宪“慨然志死,誓不遗贼,爰声大义,则张胆明目;迭出奇策,则潜虑密谋;延揽英豪,选锐授 甲,劝以赏赐,纤以刑罚……旧吴遂有罂脰、陆霸、横泾之 捷;东吴遂有清风、仙居、龛山之捷”(52)。
王士性推崇胡宗宪“雄行阔略……故论浙中平倭功,当首推胡公”……
这座深藏在绩溪县龙川村当中的龙川胡宗宪尚书府即胡宗宪故居体现中国农耕经济“小而全”之社会风貌,涉及社会、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宗教、教育、卫生、文化、娱乐、艺术、书法、园艺等领域,对社会学研究者来说,极具人类文化学意义。
其次尚书府内的砖雕技术也堪称绝技,完全的体现了古徽州人的雕刻技艺精湛
龙川胡宗宪尚书府-----砖雕显风采
徽州砖雕是传统“徽州四雕”之一。引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柱础、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徽州砖雕装饰重点是门楼、门罩;作为古民居出入口标志的门楼、门罩、造型多样。祠堂、书院、寺庙和窗户第装饰的门楼、八安墙:有垂花门楼,字匾门楼、四柱牌楼等数种。有一间三楼,也有四柱三间五楼,还有的用石块和水磨砖混合建成,下部还有鼓石,式样和牌坊很相似。门罩装饰起初比较简单,但到清初就有较多装饰比较华丽的门罩。徽州民宅上门楼、门罩,即是在大门外框上方,用水磨青砖砌成的向外凸出的线脚装饰,顶上附以瓦檐。除了具有一种装饰美外,其实有功能,则是挡住墙面上方流下的雨水,避免门上方墙体受潮湿。使石灰剥落出现不美的斑痕。把门楼砌成牌坊楼式的是祠堂、寺庙、民居中大多是阀阅富室之法:
尤其是额枋通景图,是徽州砖门楼门罩中最精彩的部位,一条额枋通景就像一副手卷式的人手山水画,长约五至七尺,高不过尺许,通常需要五至七块水磨青砖拼成,画画一般均以物为主,有骑马、坐轿、打仗、比武式儿童游戏场面。在统一的一个平面上、向里面深雕六七个层次,运用浅,高浮雕、透雕、半圆雕和镂空雕的方法,在厚不超过过半的青砖上,使人物活动和主要建筑物突起,使其有距离感,层次感,在光线下衬出阴影,确具雕塑之美。如龙川胡宗宪尚书府接待官员,好友议事、唱和的地方,也是一座建筑精湛、雕刻美奂的厅堂。大门楼上砖雕图,上面四块“元宝”,依次为“琴、棋、书、画”。中横枋为“绵纹”、“菊花”。锦纹,暗指“锦绣徽州第一家”,“菊”与“居”谐音,有安居、同居的意思。额枋板中间鹿、鹤、松树、喜鹊,寓意禄(鹿)来报喜,“松鹤延年”。左为“文武一堂”,右为“宾客来贺”。下面雀替左为三狮、彩球、金钱,暗喻三代荣华富贵。右边双狮、彩球、书,暗喻“太狮少狮,文经武略”。走出官厅我
们还可以看到一处别具特色的砖雕,这也是龙川胡宗宪尚书府里六大怪之一(土地庙),似乎只有这“土地神庙建家宅”的“第三怪”有些破“怪”之说。在我国乡村,土地庙一般都是建在村头路口而绝对不会设在家中的。那么,在胡宗宪尚书府里,为什么会专门设置一个叫做“福德堂”的土地庙呢?
原来这是有意而为之的怪举,这“意”又与胡宗宪的一段童年轶事有关。那时候,小宗宪在村边龙须山上的古庙中读书,来去都得趟水过河。一次放学路遇倾盆大雨,河水陡涨,小宗宪一筹莫展之时,被一好心的长袍大汉背了过去。
木雕也是古徽州的典型代表性建筑,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其中的风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