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选购车子的时候肯定会听到fitting这个词。虽然fitting的概念进入中国已经多年,但似乎还没有一个固定的中文名词解释。简单解释fitting,其实就是如何对自行车做些尺寸调整,以让车手骑行更舒适。
我在自行车行业多年,在fitting方面也走过很多弯路,尚无终点。先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错的方法,如果有车店和你推销这样的fitting,你可以直接说不: 1. 量你身体的各部分尺寸,然后告诉你一个精确数据,车架多大,把立多长等。这种通常是由各种软件计算出来的,如果这个可行的话那理论学术届早就会有个人体尺寸对应车子尺寸的公认公式了,也不用这么麻烦了。这里我不是说量身体尺寸是错的,只是说这些并不能取得一个非常精确的尺寸,而得到一个估计值,在这个值上再做更精确的fitting却完全是可以的。 2. 将计算的数据搬到一台所谓的模拟车上让客人体验一下,看看是否舒服。为啥这是错的?因为fitting要解决的不是骑1、2分钟的事,而是长期在车上的体验。 3. 不穿骑行装备就fitting。如果没有锁鞋,那你在自行车上的位置就不是固定的,这样的fitting也就没意义了。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fitting系统主要都是通过骑行中身体各部位的关系来调整车子的尺寸。最流行的几个都是3d捕捉的,通过捕捉身体的关节点位来计算每个点之间的角度。 在具体解释3d捕捉如何工作时,我先简单说下fitting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10年前在国外论坛上看到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我根本无法理解:“fitting就是看你能趴多低!”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想要舒服些,车把就相应高些,想要激进些,车把就相应低些。估计很多车友脑子里马上可以蹦出“落差”一词。其实用更精确的语言应该这样解释这句话:“fitting的关键在于你对这台车的诉求。”你想要怎么骑这台车,你的柔韧性、核心力量、运动能力这些都是决定如何fitting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甚至超过了你的身体尺寸。不同的骑行诉求甚至直接影响车款的选择,更不要说是精细的尺寸调整了。但即使你想骑的更快、用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姿势,你的身体因素仍然会限制你,柔软性更好,你就能趴的更低,核心更好,你就能在激进的姿势上坚持更长的时间。 所以一般我都不建议新手做非常精确的fitting。一般只量跨高、看柔软性和诉求,确定尺寸,调整一个大约尺寸,骑了多了后,不但身体变化了,对骑行的诉求也会发生变化,这时可以做进一步的精细调整。
没做过3d捕捉fitting的车友都对这样的黑科技很感兴趣。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下这是怎么工作的。 首先,就是询问车手骑行的诉求。骑行目的是什么,训练量如何,有什么伤痛,之前骑的哪里不舒服,这些都会用在后面的fitting里,具体怎么用这里就略过了(下面也是),不然几天说不完。 第二步,看柔软性和核心。不管什么fitting都有个范围,柔软性和核心能力主要决定车手用这个范围的上端值还是下端值。 第三步,贴点。不管是静态fitting,还是2d捕捉,还是3d捕捉,都可以先贴点来标示出关键点位。只不过3d捕捉贴点是为了后面把感应器贴上。而后面的步骤也就是3d捕捉的独特之处了。 放上感应器后让车手热身,然后再用感应器捕捉出车手身体每个部位骑行时的角度。看看哪些角度有问题,结合之前做的那些准备,为车手找到合适的角度,然后再运用到自行车上去。这里看上去很简单,当然也略过了很多细节。3d捕捉很黑科技吗?其实不然,这方面科技已经成熟10多年了,只不过近几年才用到自行车商业fitting系统这块。 如果要问我哪位fitter的经验最丰富,我只了解上海的情况,所以我首推王开元。会fitting的人里他骑行经历最丰富,骑的最快,试过的装备也最多,运动基础理论也最强。还正在攻读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