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网 HZBIKE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健康] 運動傷害专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4 1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運動傷害的處理

  有關運動傷害的處理,是學習運動傷害知識的最重要部份。由於運動傷害的類別極多,不能以同一種處理方式來治療,因此將分成急性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理與慢性運動傷害處理,二個部份來說明:

1.急性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理
  肌肉與韌帶等軟組織的在急性受傷後,會因血管之功能及細胞內之化學反應功能減少,而導致出血(bleeding)、發炎(inflammation)、紅腫(swelling)、疼痛(pain)等現象。因此,柔軟組織受傷後,應立即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傷害的情形惡化。對於較嚴重的急性運動傷害,以送醫處理較佳,對於較為輕微的急性運動傷害處理,則必須遵守PRICE的原則來進行。(1).保護(P,protect ):預先防範運動傷害的發生。(2).休息(R,rest ):表示急性受傷後應完全的休息。(3).冰敷(I,ice ):對患部施以冰療,以避免腫脹、減少疼痛、放鬆肌肉、消炎。(4).壓迫(C,compress ):對患部施以壓迫,避免患部的腫脹。(5).抬高(E,elvation ):將患部抬到比心臟的高度還高,避免因重力形成的腫脹。

  一般而言,在急性運動傷害發生後的24到48小時內,皆應進行PRICE 的處置,持續的時間長短須視傷害的情況而定,通常冰敷在患部不再腫脹或再惡化時即可停止,通常冰敷以一小時之內處理較佳,每次冰敷的時間則為10-15 分鐘,休息5-10分鐘後,再進行冰敷,如此重覆冰敷 3-5次。此外,進行急性運動傷害的處理時,應特別注意肌肉最好在伸長的狀態下進行,例如股四頭肌拉傷的緊急處理時,應以將膝關彎屈、股四頭肌略為伸展的情形下進行,如此,才能獲得最佳的肌肉拉傷緊急處理效果。

2.慢性運動傷害的處理
  有關慢性運動傷害的處理,是依評估 ─ 治療 ─ 復健三原則來進行。評估慢性運動傷害的症狀與特徵,然後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進而進行肌肉與韌帶的復健工作,使受傷部位的傷害不會再發生,此即慢性運動傷害處理三原則的最佳精神。

A、評估(診斷)
  傾聽自己的身體反應(listening to your body)是處理慢性運動傷害最基本原則。此種傾聽自己的身體反應即是一種傷害情形的評估。一般由幾個方面來進行慢性運動傷害的評估工作。(1).疼痛(pain)。(2).腫脹(swelling)。(3).僵硬不靈活(stiffness)。(4).雜音(noise)。(5).不穩固(instalility)。

   除了以上五個評估運動傷 情形的重點以外,適當詢問病人病史,以及肌肉骨骼系統的功能檢查,都是評估慢性運動傷 的重要依據。

B.治療

a.冷(冰)療
  冷的生理效果(1).促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組織出血。(2).降低細胞新陳代謝,控制發炎及腫痛情況。(3).止痛--降低游離神經末端和周圍神經纖維的刺激感受性。(4).控制痙攣--在20℃以下,肌梭上的神經傳導被阻斷,因而抑制肌肉的伸展。(5).放鬆肌肉。(6).強化膠原纖維(collagen),有利軟組織復健運動的進行。(7).冰療的最佳時間a.受傷後1小時內進行最佳,否則亦應於受傷後一天以內實施。b.受傷後24-48小時內(腫脹控制前)皆需冰療。

b.熱療
  熱的生理效應(1).人體體溫為37℃,當溫度提高到45℃時人體會有燙的感覺,50℃會有燙傷。(2).人體運動時會增加體溫,正掬曋臟b36-38℃,輕微運動時的體溫可以增加到38 -39℃,激烈運動時的體溫則可以增加到39-40℃。(3).溫度受納器或感受器(下視丘與皮膚的熱受納器)、刺激致使反應器或器官發生調節或矯正,以及有關中樞協調受納器傳來的訊息及反應器產生的調節動作。(4).熱具有提高白血球的吞噬作用、減少組織的發炎現象、放鬆肌肉(鎮靜)、增加血流量與止痛的優點。也有水腫、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增加呼吸量、與燙傷的缺點。

c.水療
  水的特性(1) 水壓產生向上的淨壓力。(2) 浮力減少身體的負擔、同時可以支撐身體。(3) 水的阻力提供身體活動時的阻力來源。(4) 水溫的變化,可以改變身體的生理現象。(5) 水療的溫度在12℃至37℃之間


C.復健
  美國運動醫學會以「運動即醫療」(exercise is medicine)的口號來鼓勵民眾從事規律的運動。可見運動對於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對於受傷的患部而言,治療後的肌肉骨骼功能,會因受傷與治療期間的不運動而減退,使得患部容易再受傷,因此適當的身體復健運動將有助於運動傷害的完全恢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9 21:29:36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04-6-4 10:42 | 只看该作者
跑者下肢運動傷害原因的探討

  對於經常跑步的休閒運動跑者與競技選手來說,任何下肢運動傷害都是相當惱人的事情,因為,傷害可能造成嚴重的跑步障礙,而且往往持續影響極久的時間。但是,根據Macera(1992)收集的資料發現,有高達35%至65%的休閒與競技跑者曾經發生下肢運動傷害。由此可見,下肢運動傷害是跑者既討厭又不得不面對的麻煩。

  一般來說,脛前肌拉傷(anterior tibialis strain)、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脛腔隙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 、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與跟腱肌腱炎(achilles tendinitis)等,都是跑者常出現的下肢肢運動傷害(Mckeag & Dolan,1989) 。除此之外,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utis)、髖骨與股骨症候群(patellofemoral syndrome) 與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等,亦常見於跑者的下肢(Fick 等人,1992;Messier & Pittala,1988)。由此可見,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複雜程度。


一、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原因

  在跑步時,每跑一步,跑者腳部就必須承受自己身體重的二至三倍負荷一次,而且,每跑一千公尺大約要跑一千步左右(Fick等,1992),也就是說,跑者如果在跑步訓練時跑一萬公尺的距離,他的左右腳各需負荷五千次二至三倍體重的重量,由此可見,跑者下肢在跑步時的負擔,即是形成下肢運動傷害的最大原因。

  儘管跑步的距離與跑者下肢運動傷害有密切的關聯,但是,也有一些跑者在嚴格且長距離的跑步訓練後,並沒有下肢運動傷害的形成,因此,如果只以跑者跑步時的下肢地面反作用力負荷,來說明跑者的下肢運動傷害之形成,就顯得過於籠統且不切實際。事實上,應該還有一些更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才是造成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主要原因。

  Messier 與Pittala(1988) 指出,形成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因素包括:不適當的訓練、不良的器材設備與不正常的生物力學(身體測量學)因素等。Macera(1992)則認為,除了訓練的因素以外,跑者的性別、年齡、跑步經驗、身高或體重、心理學因素與先前的運動傷害等個人特徵,也是形成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原因。 Myburgh等人(1988)更發現,女性跑者的脛痛(shin soreness)與鈣質的攝取量有關。Gehlsen & Seger(1980) 的研究更指出,跑者踝關節的肌力與柔軟度,和下肢運動傷害有顯著關係存在。

  整體而言,如果將形成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原因,分為個人的因素與訓練的因素二部份的話,那麼在個人的因素方面可以包括:性別、年齡、跑步經驗、身高與體重、下肢關節柔軟度與肌力、與鈣質的攝取以及先前的運動傷害等;在訓練的因素方面,可以包括:每週跑步距離、競賽經驗、伸展運動、跑步地面、晨跑或晚上跑步、每週跑步次數、跑速、腳著地時的動作以及跑鞋等(表一)。一般來說,個人的因素大部份是固定且不易改變的,訓練的因素則大部份是教練與跑者可以自己控制的。

表一、形成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原因。

個人的因素     訓練的因素

性別        每週跑步距離
年齡        競賽經驗
跑步經驗      伸展運動
身高體重      跑步地面
下肢關節柔軟度   晨跑或晚上跑步
下肢肌力      每週跑步次數
營養(鈣質)的攝取  跑速
先前的傷害     腳著地時的動作
          跑鞋
(修正至Macera,1992)


二、形成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個人因素

1.性別
  根據Macera(1992)的報告指出,男女跑者的下肢運動傷害比例是相似的。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年輕的女性運動員,如果具有體重過輕與月經週期不規則的生理現象時,她們的脊椎骨密度往往比一般較少運動的女子還低(Drinkwater等人,1990),顯示女性跑者會因身體性荷爾蒙的不正常分泌,而增加肌肉骨骼系統傷害的可能性(Lloyd等人,1986)。然而,Myburgh 等人(1988)的研究卻又發現,發生脛痛的25名女性跑步受測者中,只有一位女性跑者具有月經週期不正常的現象。似乎有比性別更重要的因素,才是形成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重要原因。不過,女性跑者如果擁有體重太輕與月經週期不正常的現象出現時,則應特別注意自己身體的調養,以避免下肢運動傷害的形成。

2.年齡
  年齡是不是形成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原因,仍然是受到爭議的課題。 Macera (1992)即認為年齡並不是形成跑者下肢運動傷害的原因。但是,如果就初學跑步健身或剛開始加入跑步運動行列的不同年齡層跑者而言,年紀較大可能較易引起下肢運動傷害,因為畢竟老人的身體協調性、柔軟度、肌力與肌耐力等,都因年齡的增長而退化,參與跑步運動時的危險因素自然較高。但是,就經常跑步的跑者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跑步的經驗與身體的能力,一定比同年齡層的初學者佳,造成下肢運動傷害機會可能降低。

3.跑步經驗
  跑步經驗較多者,由於下肢肌肉骨骼系統的長期適當,可能減少下肢運動傷害的形成。但是,跑步經驗的增加必須是長期累積的經驗提昇,而不是短時間內的跑步距離增加或跑步次數提高,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4.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04-6-4 10:43 | 只看该作者

青少年的一般慢性運動傷害

青少年的一般慢性運動傷害

1.棒球肘(little league elbow)
  對於經常做投擲動作的小孩而言,往往會在肘關節的內上髁產生牽引性的骨凸炎。在肘關節疼痛的症狀緩解之前,應減少或完全免除投擲動作,否則傷害會進展成真正的骨折,進而發生生長障礙和畸形。

2.跳躍膝(jump knee, Osgood-Schlatter's disease)
  在急速成長青少年的脛骨結節上,出現壓痛或跳躍與跑步時出現刺痛感,有時會在脛骨結節上出現腫塊突起,最常見於熱愛運動男孩的膝蓋上。此種傷害是髕骨肌腱(patellar tendon) 附著處的骨凸產生牽引性傷害而引起,有的人主張此種傷害乃導因於肌腱生長跟不上骨骼生長之速度所致。跳躍膝可能是膝蓋肌腱的局部循環不良或肌腱受傷引起代謝性的發炎現象而引起。最根本的治療方法,是不再從事跑跳為主的運動一段時間。否則,病患必須長期的進行復健或藥物治療,才能完全避免跳躍膝的再發生。一般而言,成年後跳躍膝會自然痊癒。

3.髕骨軟骨化(chondromalacia patellae)
  患者有膝部酸痛的情形,特別是在上下階梯或上下坡之後,有明顯的酸痛加劇現象。在長久不動後會感到僵硬(movicsign) ,而且被動式壓迫和移動髖骨時,具有劇痛性摩擦感(碰撞股骨)。最常見於十多歲小孩,特別是女生。出現這種症狀的學童,必須完全休養到能夠耐受疼痛感,然後施以股四頭肌的強化運動,以增加髕骨的穩定性。

4.脛腔隙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與脛痛(shin splint)
  脛腔隙症侯群與脛痛都是發生在小腿前側的疼痛現象,主要發生的原因都是因長期跑步或發炎而引起。脛腔隙症侯群發生時,壓痛會出現於肌腔隙,有時還可以觸摸到該部位的緊張,而且在被動性地牽引脛前肌肉時會引起疼痛,一般會自動緩解,但又會反覆發生。其原因是運動引起微血管滲透性增加,進而發生脛腔隙的缺血現象。脛痛的症狀,則是在脛骨遠端內側出現瀰漫性壓痛,一般是由脛骨前肌拉傷或脛骨膜發炎而起,如果壓痛明顯則可能是脛骨疲勞性骨折。脛痛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則會發展成脛腔隙症侯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04-6-4 10:44 | 只看该作者
運動傷害的定義與種類

1.運動害的定義

  運動這個名詞,包涵了肌肉的收縮活動、心智的活動、以及競賽或娛樂性質的身體活動。傷害則指的是,由於一次或多次的內發性或外加性作用力,對活體組織所造成的破壞結果。運動傷 的定義則在說明,凡是和運動有關而發生的一切傷害都可以列入運動傷害的範圍。例如:運動時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肢體被鈍物挫傷或撞傷、短跑選手肌肉拉傷等,都是大家相當熟知的運動傷害。

  也有一些運動傷害專家認為,上述的這類傷害並不只限於在運動時才會發生,而且在診斷和治療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不同,只要有適當的處理就會獲得極佳的治療效果。相反的,有一些由於運動技巧錯誤或訓練不當所造成的特殊傷害,如「網球肘」、「投手肩」、「跳躍膝」、與「脛腔隙症候群」等,往往需要運動傷害專家的鍵定,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獲得較佳的治療效果,並進一步加以預防其再發或惡化,甚至增強受傷部位的韌帶與肌肉強度,而使運動員的運動成績進步,因此,這一類的「技巧性傷害」或運動形成的特殊傷害,才是真正的運動傷害的內涵,也是運動傷害專家能夠發揮專長之處。

  儘管有關運動傷害的定義沒有固定的敘述,不過廣義的來說,運動傷害代表人體在各種不同的身體活動下,所產生的身體傷害皆稱之。狹義的來說,運動傷害則專指因運動而產生的身體特殊傷害情形,以有別於日常生活中一般身體肢體的傷害。不過,對體育教師或教練而言,深入瞭解運動時可能發生的所有身體傷害情形,是較為正確的運動傷害學習概念。


2.運動傷害的分類

  運動傷害的分類方法極多,依照受傷的情況或症狀的病史來區分時,可分為急性運動傷害和慢性運動傷害兩種。

A.急性運動害

  所謂「急性運動傷害」是指單一次內發性或外因性的刺激,使組織器官破壞的現象。受傷者可以很清楚的記住;是那一次上課、練習或比賽中發生。就傷害的性質而言,可分為:

a.肌肉拉傷(strain)
  肌肉在單一次的強大收縮作用下,或者不正常的肌肉協調、活動,而形成的肌肉受傷情形,最常見的是大腿肌肉拉傷。依受傷的程度可分為輕度(第一度)、中度(第二度)與重度(第三度)受傷。肌肉輕度拉傷,肌肉有一小部分的肌纖維斷裂,肌肉出血很少,只有在肌肉用力時或壓患部時,才會引起疼痛,外表並看不出特殊異常。肌肉中度受傷,是指肌肉有相當多的肌纖維斷裂,肌肉明顯出血,可能伴隨有水腫出現,受傷的肌肉肌力減弱,患部外表腫大。肌肉重度拉傷,則是指肌肉的肌纖維全部斷裂,整塊肌肉斷離,最常見的斷裂部位是肌肉與肌腱的交合處。此時肌肉大量出血,斷裂的肌肉縮至兩端點處,而形成凸起一大塊,斷裂的部位則凹陷下去。

b.韌帶扭傷(sprain)
  韌帶在單一次的關節過度伸展下,形成韌帶受傷的情形,最常見的是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依受傷的程度亦可分為三級,輕度的韌帶扭傷,只有在活動關節時才會有疼痛感,沒有任何腫大或外形的改變。中度的韌帶扭傷,是指韌帶大部分斷裂,同時有關節腫大和劇痛出現。重度的韌帶扭傷,是指韌帶完全斷裂,伴隨嚴重血腫與關節不穩定的病症出現。

c.挫傷(contusion)(撞傷)
  所謂挫傷是指皮下組織受鈍力性撞擊所造成的創傷,最常見的是被球(棒球)擊中身體。在受傷後會造成微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組織傷害,而使組織液流出,因而形成水腫的現象。因挫傷而形成組織內出血或血腫(hematoma)的現象,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可能因組織的纖維化與鈣化現象而造成慢性疼痛。

d.骨折(fracture)
  骨骼經由外力的出衝擊而折斷或是由於疲勞或訓練過度時亦易發生。可分為閉鎖性和開放性骨折。是一般大眾較清楚如何緊急處置(固定、送醫)的一種傷。

e.關節脫臼(dislocation)
  關節脫臼是指骨骼關節面被迫移位、關節囊破裂、關節韌帶過度伸展或斷裂。最常出現在肩關節上。可分為急性的脫臼和慢性的脫臼兩種,急性脫臼合併韌帶的裂傷。慢性脫臼患者,往往曾有韌帶裂傷、或韌帶經常被牽扯的病史,形成韌帶鬆弛與關節囊擴大,進一步造成關節的慢性脫臼。

f.開口創傷(擦傷、裂傷、創傷等)
  此為一些身體創傷,不在此進一步說明。


B.慢性運動傷害

  慢性運動傷害是指累積多次微小傷害的身體病態現象。受傷者往往無法肯定何時何地發生的,但最後都因影響到運動表現而被發現。就受傷的性質可分為:

a.慢性肌腱炎或骨膜肌腱炎(tendinitis)
  肌肉(肌腱)反覆過度的使用之下,造成肌腱連續性的輕度受傷,使得肌腱產生慢性發炎的現象,稱為慢性肌腱炎。著名的運動傷害「網球肘」,即是指網球選手肘關 外上髁處的慢性肌腱炎。

b.肌腱腱鞘炎(tenosynovitis)
  在手腳的肌腱外圍,皆有含潤滑液之腱鞘包住,具有潤滑肌腱之作用。慢性的肌腱腱鞘炎起因肌腱長期的反覆過度使用,造成磨擦性傷害,或是急性的肌腱過度使用未完全治好,而繼續運動而反覆性發作。由於肌腱的潤滑作用受到限制,因而肌腱在活動時產生疼痛並發出聲響。

c.化骨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對訓練不足或已受傷的肌肉,施以繁重的運動負荷,使得肌肉因受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04-6-4 10:45 | 只看该作者
冷療的再評估

摘要
  冷療 (冰敷) 一直被認為具有減少腫痛與產生局部麻痺止痛的效果。在運動場上與運動傷防護室(training room) 內,冷療是最常被用來處理急性運動傷害的主要治療方式;對一般社會大眾來說,「冰敷」的概念也是眾所周知的急性傷害處理步驟。儘管冷療在急性運動傷害處理上與復健治療過程中,均具有相當多的效益,不過,也有研究指出局部加壓(compression)治療才是治療腳踝扭傷(ankle sprain) 的有效方法,治療時增加冷療的次數(frequency)與時間(duration) 對腳踝扭傷的治療並沒有額外的利益。事實上,也有很多冷療對周圍神經造成傷害的研究報告。似乎,冷療並非全然具有優點。本文的目的,即希望透過冷療對於人體生理與傷害治療結果的再探討,提出更多、更正確的冷療資訊,以便使得冷療的功效能夠發揮,冷療的缺點能夠避免。



  冷療 (cryotherapy,或稱為冰敷)最常被使用在急性傷害發生後的24至48小時內,以達到減低疼痛、抑制發炎過程、收縮血管減少水腫以及降低新陳代謝等功能,進而達成治療急性運動傷害的目的(Brunkner與Khan,1993)。慢性運動傷悚煽_健治療過程,有時也配合冷療來進行適當的傷害控制。

  冷療最大的生理功能在降低身體局部組織的溫度。通常,冷療的方法、冷療時間長短和冷療物的溫度等,決定冷療所能降低的皮膚、皮下組織與肌肉之溫度 ( 黃永任 ,1994)。Nicholas與Hershman (1995)則認為,決定肌肉與軟組織在冷療時溫度高低的因素包括︰組織溫度、冷療方式、皮下脂肪厚度與冷療的時間長短。一般來說,在 5至10分鐘的冰按摩之後,皮膚的表面溫度大約下降12℃左右,皮膚下 1公分的溫度大約下降6℃至 12℃,皮膚下 3公分的溫度則只下降0.2℃至1.4℃ (Kowal,1983)。冷療後軟組織溫度的恢復速度方面,則比冷療時溫度的下降速度來得慢(黃永任,1994;Nicholas與Hershman,1995)。Mancuso與Knight(1992)的研究則指出,冷療前有否運動會顯著影響冷療後的皮膚溫度變化,但是運動並不會改變冷療時與冷療後初期的皮膚溫度下降與上升速率,Mancuso與Knight 認為運動時形成的皮膚溫度上升,會一直延續到冷療時與冷療後。也就是說,運動後的冷療處理比較不易出現皮膚溫度過低的現象,冷療時的皮膚溫度下降與冷療後的皮膚溫度回升,都與有否運動沒有直接的關係。

  Prentice(1994)、Covington與Bassett(1993)以及Bassett 等人(1992)還指出,如果以碎冰加水而且不墊乾或溼毛巾進行冷療,皮膚的溫度將漸進下降達10℃至15℃,如果冷療時間超過20分鐘時,皮膚的溫度可能會低於10℃。黃永任(1994)則指出,長時間的冰按摩和冷濕布裹法(cool pack)冷療,可以使皮膚溫度下降至-16℃左右的最低溫;長時間的浸水法(water immersion)與水袋法(ice bag)冷療,則可以使皮膚溫度下降至0 ℃左右的最低溫。由此可見,如果冷療過程中,對於冷療方式的選擇不適當或冷療的時間過長,都可能使得冷療部位的皮膚溫度低於10℃,甚至低至 0℃以下,反而容易造成皮膚與皮下組織的冷傷害(Collins等人,1986;Bassett等人,1992;Covington與Bassett,1993;Norris,1993)。

  冷療造成的神經傷害包括有神經麻痺、感覺異常, 動作異常與肌肉電位變化異常等現象,表一明確列出六篇有關冷療所造成的神經傷害,表二則明確列出了冷療所造成的神經傷情形(Bassett等人,1992)。Covington與Bassett(1993) 指出,為了避免因為冷療而形成神經性的傷害,冷療的時間應在20分鐘以下、冷療物與皮膚之間最好有隔離物( 乾或溼毛巾) 、冷療後的皮膚溫度應在10℃以上、以及冷療的部位應盡可能避免直接覆在主要周圍神經上。Bassett等人(1992)則另外提出冷療時不要加壓(no compression) 的建議,以避免冷療後的皮膚溫度過低,避免造成神經性的損傷。

表一、有關冷療所造成傷害的研究報告。
研究論文  病歷數  傷者的基本資料       傷害情形
Drez(1981)    5  4名15-31歲的美式足球選手   神經麻痺
           1名16歲的棒球投手
Collin(1986)    1  26歲的大學籃球教練     神經麻痺
Green(1989)    1  18歲的大學美式足球選手   神經麻痺
Malone(1992)   6   3名20-21歲的大學美式足球選手 感覺異 動作異
            2名24歲的大學短跑選手
Bassett等人(1992)  6  同Malone等人(1992)之傷者基本資料 感覺異 動作異
Covington與Bassett(1993) 6 2名21-22歲的大學美式足球選手 感覺異 動作異

表二、冷療形成的神經性傷害(Bassett等人,1992)。

病歷 受傷神經 冷療時間(分鐘) 冷療傷害的持續時間 肌電異 動作異常 感覺異常
1   腓骨    30-40    六個月       有   有   有
2   腓骨    20-30    一小時       無   有   有
3   腓骨    60    三至四個月      無    有  有
4   股骨外髁  60    三至四個月      無    無  有
5   股骨外髁  15-20   九十六小時      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04-6-4 10:45 | 只看该作者
形成運動傷害的原因

1.機能的基本檢查(身體結構的特殊性,造成的injury的容易形成)

  有關身體機能的檢查方法極多,由於遷涉到人體解剖學或病理學上的知識,不在此詳細說明。但是,有關身體發展的正常與否,則可以用一些簡單的觀察而獲得相當有用的資訊。這種由觀察身體左右對稱與基本結構的方法,稱之為「視診」。視診可以作為身體機能或疾病狀況的最基本診斷。進行視診時,對身體部位的檢視均應比較相互對稱的兩側,如果有明顯的差異出現,即可能具有病態。一般而言,學童 見的身體機能問題,包括:

A.脊椎側彎(scoliosis)
  當身體直立時,肩膀的高度不一致、兩側肩胛骨高度不一致,或身體前彎時身體脊椎兩側的高度不同,都是脊椎側彎的現象。一般具有脊椎側彎的小孩,會有身體兩側肌肉生長不平均的現象,嚴重時會有腰酸背痛的現象出現。造成脊椎側彎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脊椎本身結構性的病態現象,有的是因雙腳不一樣長或坐骨神經痛而造成單側保護性肌肉痙欒所造成,這種姿勢性脊椎側彎(postural scoliosis ) 最易出現在青春期女孩,並且通常能自動消失。結構性脊椎側彎(stuctural scoliosis) 若發生在生長中的小孩,一般其結構狀況會愈來愈壞。

B.胸椎後彎(kyphosis)
  嬰兒的脊椎原本是呈向後彎的現象,出生以後,才慢慢形成頸椎與腰椎的前彎現象。因此,幼兒的胸椎會有明顯的後彎出現,稱為幼年性脊椎後彎(juvenile kyphosis)。對於七歲以上的國小學童而言,胸椎應該不會有此種過度後彎的現象出現,若仍有此種現象,將會限制胸部機能的發展。對青春期的女孩而言,暫時性的胸椎後彎經常發生。

C.腰椎前彎(lumbar lordosis)
  由側面看輕度的腰椎前彎是正常的,如果孩童的腰椎過度前彎時,是前腹壁無力的常見特徵。一般認為是長期的身體姿勢問題所形成。

D.手肘關節的外偏角(elbow carrying angle)
  當手臂於解剖姿勢下伸展時(手掌朝前),則上臂和前臂的縱軸會在肘關節處形成一個外偏的角度,此角度稱為「外偏角」(carrying angle)。男性正常外偏角為 5度左右,女性則為10至15度之間。當肘外偏角度過大或肘關節出現內翻角(cubitus valgus)時,都是因為孩童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ar,外翻 )或內上髁 ( medial epicondyle,內翻 )骨折,造成缿板處接合不全( malunion)或生長遲滯而形成。

E.腳長不等(leg length discrepancy)
  腳長不等的視診,往往無法正確評量腳長是真正的或外觀上的不等長。對真正的腳長不等而言,必須經過實際測量身體兩側髂前上棘至踝部內踝之距離而定。不過有的學童其兩腳的真正長度相同(一般在 2公分的差距內仍認為等長),但是外觀上卻發現有不等的傾向,這種外觀上的縮短可能導因於骨盆傾斜,或是髖關節之內收性畸形或屈曲性畸形。

F.膝關節外偏角(knee valgus angulation)(Q角度)
  當學童站立時,其膝關節伸直,則股骨與脛骨會有一個外偏的角度存在,稱為膝關節的外偏角(或角度)。正常男性的膝外偏角約為10度,女性為15度,如果過度外偏(knock-knee)甚至產生內偏(bowed leg), 都是畸形的現象。當Q角度的大小超過20度時,將易使膝關節的髕骨產生說位,或使膝關節的伸展力量受到限制。由側面觀察膝關節,膝關節的上下應完全伸直,若膝關節屈曲或過度伸展亦都是膝關節機能的不正常現象。

G.足弓(foot arch)
  足部在平貼地面時,足背因有內側縱弓(medial longitudinal arch)的關係而呈圓頂形。有的學童會有足弓高聳(高凹足 , pescavus )或是消失不見( 扁平足,pesplanus) 的現象。足弓的高低大小直接影響學童跑步與跳躍的能力,教師或教練在瞭解學童的足弓特徵之後,可以充分瞭解學童可以具備的運動天份或危險因子。此外,具有扁平足的學童,可能伴隨著有腳踝外翻的足部結構,視診時亦可以踝關節的結構,做為足弓大小的間接判斷依據。


2.人的因素

A.教師在設計體育課程時,對於教材、教具、器材及設備的選擇不當,或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童的身體狀況沒有充分的瞭解所造成。例如跳箱的高度太高、運動的時間過長等,都可能使學童受傷。
B.不守秩序、規則。為了爭球而互相推扯,而造成傷害。
C.補助或熱身運動不足。教師在上體育課時,沒有安排足夠的熱身運動,或者學童不在意熱身運動的效能,而沒有確實執行。
D.教師進行體育教學時,對於運動技巧的教導錯誤,致使學生實施時產生傷害。例如投擲壘球時的姿勢不對,造成關節內側的傷害。
E.教師過分要求學童,或學童過於勉強自己。教師在上體育課時因避免完全一致的身體活動量,應考慮學童的個別差異情形,容許適當的活動量差異或活動項目。
F. 疲勞、不小心的互撞或其他危險動作。


3.場地器材與設備因素

A.器材不夠完備,保養維護不當。器材設備沒有充分保養或檢查,可能使學童在操作時產生意外傷害。
B.場地不良。運動場地地面不平、濕滑,或有廢棄物品、石頭、金屬、玻璃碎片等,都應清除,以免妨礙活動,造成意外傷害。
C.光線不夠充足,使視線不佳。
D.衣著、球鞋的穿著不當,也可能引起運動傷害。


  事實上,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04-6-4 10:46 | 只看该作者
運動與下背痛

相關資料轉貼自謝宏昇老師400m田徑網站

  根據研究,約有80%的人在一生中曾發生過下背痛的經驗。下背痛發生的部位通常是在第四和第五腰椎或第五腰椎和第一薦椎間,所以一般亦稱下背痛為「腰痛」。發生下背痛的可能原因相當多,但絕大部份情況是導源於腰椎老化和缺乏運動,老化的因素是無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藉運動來強化肌肉力量,並減緩老化的速度,使盡量免除下背痛的發生。


一、 發生下背痛的可能原因

1. 脊柱及其相關部位的異常
2. 脊柱受到細菌和病毒的感染
3. 臟器的病變
4. 代謝失常
5. 轉位痛
6. 癌症
7. 心理因素    


二、 脊柱及其相關部位異常引起的下背痛

1. 脊柱的異常彎曲:脊柱過度前彎、後彎及脊柱側彎
2. 骨的傷害:骨折、脊椎崩解症、脊椎滑脫症、椎間盤突出
3. 軟組織的傷害:肌肉、肌腱、韌帶的受傷、神經傷害


三、 日常生活中的下背痛預防

1. 站立或行走時

(1) 站立時應抬頭、挺胸、縮小腹、手置身前、重心前移,並適時變換姿勢或動作。
(2) 避免長時間站立,如必須則將重心交替置於兩腿,並儘可能屈膝。
(3) 避免穿高跟鞋,它會縮短跟腱並增加脊柱前彎。
(4) 倚物或下彎時盡量屈膝,並避免將下背打直。
(5) 開始行走時,先移動腳再移動身體。
(6) 入門時將門開到可舒服進入的寬度。
 
2. 坐姿時

(1) 讓背部平坦或圓滑向外,身體略微前傾,不要有腹部向前的曲線,並儘可能不要久坐。
(2) 膝蓋略比臀部高些,矮小者坐高椅最好有足墊。
(3) 椅子最好有一個對腰部能完整支撐的硬椅背。
(4) 避免伸直腿坐,也避免坐在矮椅或墊子上。
(5) 避免坐會旋轉或滑動的椅子。
 
3. 開車時

(1) 駕駛座盡量向前移,可膝高於臀,並且較容易踩到踏板。
(2) 靠在椅背上,身體不要向前傾,確定椅子適合頭部的休息。
(3) 長途旅程時,椅子加一個硬椅背,每30~60分鐘休息並下車行走。

4. 睡眠時

(1) 以側睡為宜,仰睡時在膝下墊一枕頭或椅墊。
(2) 床墊必須平坦且軟硬適中。
(3) 頭部前傾十五度左右的枕頭最為適宜,如頸部下方出現空隙時,可將毛巾捲成圓柱狀塞於其間(或使用健康枕)。
(4) 睡覺時手不要伸過頭部,輕輕放在旁邊。
(5) 起床的時候應先屈起膝關節,再以手臂支撐上半身慢慢起身後下床。

5. 舉物時

(1) 用腿部肌肉代替背部肌肉用力,且物體應盡量靠近身體,重物不過腰,輕物不過肩。
(2) 不要打直腿或挺直背部舉物,用力應由腿而腰。
(3) 面對物體,不要扭轉軀幹,轉身時應腿和軀幹同時轉動。
(4) 避免從高處搬下重物。
(5) 提取東西時盡量將東西分攤兩手來拿,保持身體的平衡。


四、 運動與下背痛

  運動可以協助矯正不正常的脊柱彎曲度,使緊張的肌肉放鬆、增加相關關節的柔軟度,並強化腹胸部肌肉力量,連帶地可使腰、背痛復發機率大幅降低。

  下背部的伸展體操:動作必須輕柔而連續,不可過於勉強,如已有下背痛的症狀發生,運動前最好使用熱敷帶或淋浴溫溼患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04-6-4 10:46 | 只看该作者
運動傷害的預防

  運動傷害的預防,並不是不參與運動即可完全避免。事實上,就運動的優點來說,非競技性運動的運動傷害是微乎極微的。不過,運動會造成某些意外傷害,是大家都已清楚瞭解的,因此,預防是比治療來得積極有效。運動的目的在求得身心健康,為能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運動前須要有萬全的準備以防止運動傷害的發生。運動傷害的預防方法有:

1.運動員本身
A.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包括規則且適量的飲食、規律的生活起居、定期與適當的休息、充分的睡眠、以及儘量避免使用藥物。
B.有計劃的體能訓練。
C.遵守運動規則。
D.了解運動的目標,有意志、有自信及高度的競爭心。

2.教學與訓練方面
A.提供充分的必要營養素。攝取充分的蛋白質、鈣質、醣類....等和運動有關的營養素,以及攝取充足的水份。
B.避免不當的重量訓練。
C.積極加強肌肉力量。特別是加強肌力較弱之身體肌肉,且積極改善身體肌力大小不成比率之部分。
D.適當的身體活動。依運動員的身體狀況,給予適當的活動量。
E.充分的熱身運動(warming up)及整理運動(coolling down)。

3.良好的運動場地、設備和器材。
A.選擇安全的運動環境。
B.適當的檢視器材與設備,並予以檢修。

4.適當的運動裝備。合適的衣著與運動鞋。

5.貼紮。包括在曾經受傷處,以貼紮的方式保護,並且在易受傷部位貼紮預防傷害發生。

6.公平競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骑行网 HZBIKE  

GMT+8, 2024-6-18 16:53 , Processed in 0.03924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