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网 HZBIKE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德清老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探白水坑、二十八都骑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09:43 | 只看该作者
从岭头一个十五公里下坡,不远处就是205国道上的溪口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09:46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到达福建了秀一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08-5-15 11:40 | 只看该作者
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6:00 | 只看该作者
摘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1年2日23日


    公元878年的黄巢农民起义已被人们淡忘,但在浙西仙霞岭和江山二十八都留下了踪迹。
     
     唐乾符五年,黄巢起义军久攻宣州不成,只能折返崇山峻岭,在浙西仙霞岭开山辟路350余公里,由浙入闽,攻取福建诸州。于是,在仙霞山脉深处,留下了从浙西进入福建的唯一古道和历史上著名的仙霞岭险关,同时也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驿站———二十八都古镇。
     
     当年,危山险峰护佑古镇躲过了战争烽火;如今,层层摩天壁垒阻隔了古镇与外界的交流,同时却为中国保存了一块难得的文化飞地———由古代北方退役军人和各地商人组成的移民小世界。这个小世界因各地文化的碰撞、交融,孕育成活脱脱的“混血儿”。它流传着许许多多神秘的不解之谜。
     
     枫岭关,精彩的序曲
     
     2001年初的一个晚上,没有月光。当二十八都的党支部副书记提议去看看浙、赣、闽分界岭时,我没有半点犹豫,深信任何边缘都蕴含一种奇特,更何况是处在深山中的三省边界,决不会平淡无奇。
     
     揣着遐想,来到枫岭关,我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夜空里,四面陡立着黝黑的大山,那大山挡住了天,遮住了地,似要吞没一切,黑森森地向你压来,让你感到压迫、渺小与恐惧。三省分界以如此森严不可侵犯的面目挺立在那里。右前方嵩峰山背后是江西广丰县,左前方浮盖山后面是福建省浦城县,脚下和身后则是浙江省江山市二十八都古镇。通往三省的古道,就镶嵌在层层折叠的山坳间。
     
     三省之界,幽静得没有一点杂音,只有眼前一条明晃晃的溪流,吟唱着穿过二十八都、流经福建的浦城、再奔向江西信江。一河走三省,这便是大自然分隔的杰作:山作界、水作缘,分中有合;山是威严、水是亲和,刚中有柔。你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好的分界岭吗?
     
     当年,黄巢起义军在此开山辟路,绝没料想日后会成为繁华的商埠。千百年来,从钱塘江运来的棉布散货,到了江山的清湖便断了水路。千万担的货物,靠着马驮肩扛翻过仙霞岭背到二十八都,然后歇上一夜,再赶去福建或江西。同样,福建和江西的土特产,也必须经二十八都上仙霞岭,从清湖运往各地。仙霞古道成了各地进入福建惟一的陆路要道,二十八都也由军事要塞变成了百货贸易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家宾客,让这里热闹了好几个世纪。
     
     如今,古道已被205国道替代。穿入分界岭的国道两端各树一个门楼,上面分别写着“浙江人民欢迎你”,“福建人民欢迎你”。千百辆货车飞驶而过,只对二十八都留下远远一瞥。
     
     如果说枫岭关是二十八都精彩的序曲,那么,紧随序曲的应该是壮美的乐章。
     
     一个有百家姓的建筑群
     
     清晨,站在205国道边的大皇庙高地上看二十八都是最美的。
     
     在四面翠绿群山的簇拥下,二十八都躺在仙霞山脉的怀抱中,晨曦似雾似纱,轻轻覆盖着一片两头飞翘的黑灰色的屋顶。屋顶间轻烟袅袅,应接着穿透晨曦的一道道曙光。青山、白雾、黑瓦、轻烟、曙光———组成一幅再和谐不过的水墨画。数百年来,它们沐浴着山水天地之精气,已完全融为一体。只是近处的几幢红瓦方盒式水泥楼刺眼。据说,江山市领导已下令拆了好几处新楼,余下的几幢也在拆除之列。
     
     记者到过江南一带江西、安徽、浙江、江苏许多古民居。那里几乎都是一村一姓。延续几代、十几代的兄弟姐妹围绕宗祠而居,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城堡,一代代的兄弟围居成其中的一个个小城堡。而二十八都是个移民镇,人员由就地退役的北方军人和各地商人组成,上万口人,操9种方言,竟有130多个姓。踏进二十八都的一瞬,便感觉到这个百姓古村镇的与众不同。
     
     镇内的建筑依古道两侧而建,长达1公里。北为浔里街,以住宅为主;南为枫溪街,以经商为主。古镇在清同治年间处鼎盛期,光饭铺酒店就有50多家,南北杂货批发商有40多家。其中,发展成大户的有曹、姜、杨、金4家。他们在古道两侧围绕宗族而居,至今还保留了36幢完整的古民居大院。整个古镇由此呈走廊型不规则的团块结构。
     
     站在老街当中,两边古建筑的外墙高达六七米,鳞次栉比的马头墙伸向街心,蓝天只露出窄窄的一条。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和财富隐藏在青砖高墙内,形成很强的私密性。有的人家还特别在自家门口再建一道高墙,走入正门必须拐几道弯。这与徽商的建筑有相似之处,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人不露富的心理,却与相距不远的浙东温州楠溪江的古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楠溪江是一些仕途失意者选择的居住地。他们隐退在山水间,以寄托精神,所以,居所都是低围墙、敞开式庭院,站在家里就能看到村外蓝天青山。他们是全身心地拥抱山水,与这里的商人躲在家中自我陶醉的封闭心态完全不同。
     
     老街上,最富特色的是伸展在家家户户门口的门楣。门楣多为楼阁式,由梁、枋、檐、橼、望板和垂莲虚柱构成四柱三楼。上覆黛瓦,檐角起翘,各个部件都有精细木雕装饰,题材多为八仙、福、禄、寿等吉祥物。数一下,一个门楣上的木雕装饰至少有30多件,而且个个玲珑精致,栩栩如生。如此繁复精美的门楣,与江南很多豪宅大院门口只是一个光光的门洞截然不同。这倒是北方大户人家的建筑风格,家家都在门面上刻意讲究,以显示地位与富有。
     
     如此一来,二十八都老街的风景自成一格:高高的墙、窄窄的路、狭狭的天,在这般单纯的长街中却有各家门楣在争奇斗艳。南北建筑之风格,浙式、徽式、赣式、闽式之风韵,和和气气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堂皇的文昌阁,透视了百姓镇的最大心愿
     
     领我参观的是二十八都的党支部副书记和一位名叫金庆康的老人。在一路介绍中,我渐渐走进了这个世外桃源、文化飞地的深处。
     
     二十八都共有宫、殿、庙、祀、社等公共古建筑11处,大都保存完好。谢晋导演曾感慨:“张艺谋如果到过二十八都,《菊豆》就绝对不会放到歙县去拍。”
     
     就建筑的宏伟、堂皇和精致而言,文昌阁数第一。三进三层的文昌阁高高耸立在镇的北头,气势不凡,如雄鸡啼鸣时高昂的头冠。整个建筑没有一点破残相,梁、枋、檩、藻井都画满了教导人读书做人的精细工笔彩绘,共计340幅,有“悬梁苦读”、有“读书做官,衣锦还乡”、有“卧冰求鱼,孝敬父母”等,小的尺余见方,大的三四米宽。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画历经百余年的侵蚀,竟然清艳无损。
     
     金庆康老人说,小时候,文昌阁在他们心目中是极其神圣的地方,镇上文化人在此聚会,外面来的大学士在此讲学。平时,只有年满16岁读过书的男人才有资格出入,不识字的农民、妇女、小孩则不准进来。
     
     老人还讲到,金家祖上是教书的,他的太太公还是朝廷大学士费淳的老师。当年费淳到二十八都来拜见老师,着实让金家风光了一番。所以,金家在镇上也盖了一个文昌阁。后来,金家败落了,文昌阁随之衰败。
     
     文昌阁一般只在县治才有,是为保佑当地学子魁星高照、文运亨通而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的地方。不是县治所在的二十八都,何以要盖文昌阁?为何多达两个,还是全镇最堂皇的建筑?这昭示了二十八都人强烈的心愿:在科举时代,镇上人虽然靠着古道经商致富,但眼睛却始终盯着京都,巴望子女学而优则仕。由于地处偏远、由于不是一个宗族,他们的愿望越发迫切和焦虑。于是,建造文昌阁,便成了这个百姓之镇的集体安慰和梦想的寄托。
     
     因为不知道祖宗,于是每一件遗物都成了祖宗的象征
     
     走遍二十八都,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物几乎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
     
     在全国各地,收购民间工艺品的贩子如扫地般地将古村里的木雕、砖雕扫了个精光。可是,在二十八都,无论走进哪家,那围绕天井和上堂的牛腿、垂莲、窗扇、雀替、横梁、斜撑、樘门,无一不是精工细作的浮雕或透雕工艺,其精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曾数了一户人家的窗格,浮雕花样竟有数十种。
     
     在这样的深山老林中,移民们带来各地的文化精华与艺术智慧,将平凡的山里生活装点得如此高雅、精美、充满灵气。
     
     “是否有人来收购你们的木雕装饰?”他们答,山外常常有人上门出高价收购,一个“牛腿”开价500元,一副清代对联开价1.5万元。但是,他们反问:“你说老祖宗能够卖钱吗?”
     
     对二十八都人而言,每一件生活艺术品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而贫困的二十八都人宁愿一代代坚守。
     
     我问过许多二十八都人,你的祖先从哪里来?他们是谁?镇上人大都答不上来。也许正因为此,祖先已成为一种信念留在他们心里。在他们看来,祖上留下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一种象征,出卖了它们,便是出卖了祖宗。
     
     移民小世界,自成一格的社会秩序维系了千百年的自尊
     
     当然,二十八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流,带来了外面世界的各种信息,也让二十八都人见多识广。在老屋的墙上,有数百年前勉励后代读书做人的对联“读有用书行无愧事,说根由话作本色人”,有百年前老药铺里的商业广告“止咳保肺片”、“保肾固精丸”,有大跃进年代的标语“鼓足干劲抓生产,放开肚皮吃饱饭”,有“文革”时期的报贴:“庆贺中共建德县新县委胜利诞生”———从古到今,二十八都保留了每个时代的胎记,并将外面的缤纷世界吸收、消化、融合,在山沟沟里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社会秩序。
     
     二十八都人最为自豪的是他们的语言。9种方言没有影响互相沟通。从古到今,他们在保留祖先语言的同时,用共同的“廿八都官话”进行交流。这“官话”和普通话很接近。在古镇,你即使与老太太说话都毫不费力,她的普通话说得很溜。为此,二十八都人不认为自己是江山人,因为江山话极难懂,普通话推广得也较晚。一个小镇“傲视”自己的县府,实在是因为他们在语言文化上有高人一筹的自豪感。
     
     二十八都人的风俗礼仪也和外面不同,比如,有亲友来吃饭做客,主人只收每人5元钱的礼金,多一分都要退还。婚丧喜事、节日行街欢庆,古镇都自有一套,像跑旱船、木偶戏、踩高跷、插刀肉等等。金庆康老人讲起他小时候看到七月半“赶鬼节”的热闹场面时,竟兴奋得手舞足蹈。
     
     老人还告诉我:抗美援朝时,镇里几个青年参加了志愿军。部队在丹东市停留时,发现当地老百姓的语言和二十八都的官话几乎一样。年轻军人走过万水千山之后,竟然在中国最东北部遇到了迷失数百年的故乡,进而搞清楚“二十八都官话”原是“关话”,指山海关外的一种话。几位年轻人不禁喜极而泣。二十八都尚有130多个姓氏,9种方言。他们从何而来?因何而来?这种种之谜,都尚待考证。
     
     小小古镇靠着这份文化自尊,悠悠自得、不卑不亢地占据着这片山地,一代一代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一个有深厚文化积累的地方是不会消亡的。虽然二十八都因失去古道优势后,经济走向了衰弱,但只要能保存这份文化飞地的历史遗产,二十八都就能起飞。我坚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08-5-15 16:16 | 只看该作者
老杜的文才了得的!静心学学佛吧!您的悟性超众学佛的话定有功夫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08-5-15 2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4楼 的帖子

顶了[oo] [oo] [o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08-5-15 20: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德清老杜 于 2008-5-15 16:00 发表
摘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1年2日23日


    公元878年的黄巢农民起义已被人们淡忘,但在浙西仙霞岭和江山二十八都留下了踪迹。
     
     唐乾符五年,黄巢起义军久攻宣州不成,只能折返崇山峻岭,在浙西仙霞岭 ...

......这就是骑行生活的最高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0 17:49
  • 签到天数: 457 天

    [LV.9]以坛为家II

    68
    发表于 2008-5-15 21:38 | 只看该作者
    [jhl] 杜兄好文采佩服!顶![t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22:30 | 只看该作者
    ......老同学张冠李戴了,上述介绍二十八都文章并非我能写就,摘自网上,2001年2月人民日报华东版上发表过,人民日报记者所写,虽然该文由于所写时间较早,难免留下当时时代印迹,但这篇文章仍是我见过介绍二十八都最全面,最客观公正的了,正好转载引用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08-5-16 08:17 | 只看该作者
    老杜好悠闲啊,独自闯二十八都。
    虽为转文,但结合自己的游记转得恰到好处。好文采,佩服!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00 | 只看该作者
    .......当晚宿在鸡鸣三省古镇二十八都。
    .......定好旅社走上大街,二十八都镇建在四面环山的一处平地上,你感觉不到这里与别处市镇有什么不同,脏乱,嘈杂,喧闹,杂乱无章是二十八都给我的初步印象,信步走向老街,左转右捌,走进几处老宅大户人家,抬脚迈入门槛,老宅内空旷,阴暗,潮湿,就现在来说真不是个理想居住地,虽有东、西、南、北多处大门、和天井,给我一种压抑和喘又过气的感受,虽说我们的先人,用聪明才智,和简陋工具,建起座座大宅,这种技术到现在可能失传,可现在来说住在里面并不一定舒服,不知从前房屋主人,长久外出之时,他们的女人独守空屋,青灯一盏,只身住在大宅里,怎样度过漫漫长夜,害怕不害怕呀。
    ......老街内新旧房交织建在一起,一幢幢木结构古宅,一幢幢水泥建就别墅,看起来是那么的凌乱和不协调,看了几间老宅,建筑摆设几乎雷同,兴趣全无,这不是我心目中的二十八都古镇,草草拍了几张照片,双脚站在二十八都老街上,我心里一遍又一遍问自已,我千里外来看你,我记忆中的二十八都古镇你在哪里呀?
    ......只有我在大街上看到敲更人,鸣着锣,口中高呼,火烛小心,才仿佛我现在仍在名不副实的二十八都镇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15:03 | 只看该作者
    老宅门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骑行网 HZBIKE  

    GMT+8, 2024-11-14 07:57 , Processed in 0.0267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