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网 HZBIKE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骑行网 HZBIKE 首页 骑游生活 查看内容

“吴根越角”——西塘行

2009-10-31 15:38| 发布者: 叶岚| 查看: 128| 评论: 64|原作者: 城市上空

摘要: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 PART 1: 历史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 ...
R0011446-1.jpg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


PART 1: 历史

R0011447.jpg
R0011662.jpg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
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
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
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
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
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


PART 2: 水利交通

R0011496.jpg
R0011631.jpg
R0011497.jpg
R0011500.jpg
R0011635.jpg
R0011643.jpg
R0011508.jpg

古镇西塘,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古镇区9条河道纵横交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在其中有27座古桥将市镇连通。
古镇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久年代里,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

PART 3:建筑

1、廊棚

西塘,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为引人,这里的街道临河而建,商铺的生意就在河边做成。
往昔,水乡农家的出行以河为道,以舟代步,许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边进行,
为此,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特殊建筑———廊棚便应运而生,并代代传承,相沿成习。
实用的廊棚是水乡特有的建筑,西塘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长的廊棚已变成当代人赏古、探幽的休闲一餐。

R0011592.jpg
R0011630.jpg
R0011634.jpg
R0011591.jpg

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版本。


  版本之一:

年轻的寡妇胡氏,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个铺子。
胡家铺前的河滩边,有一个摆豆腐摊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帮着做一些体力活。
日子一久,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王二,但又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铺之机,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了起来。
这么一来,王二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
不想胡家铺子因了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来,棚屋连成了一线。
后人就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了。


  

 版本之二:

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
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
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
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


2、江南大宅

西塘在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
由于当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为主,外来骚扰较少,故能使西塘较完美地将古镇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遗产能延续下去。
R0011513.jpg
R0011515.jpg
R0011516.jpg
R0011520.jpg
R0011521.jpg
R0011522.jpg
R0011524.jpg
R0011525.jpg
R0011569.jpg
R0011570.jpg
R0011572.jpg
R0011571.jpg
R0011580.jpg

景区内的明清古宅多位于深巷内院,庭院幽深,一切陈设皆为老古董,虽然不临水,但宅院宽大,可深切体会古镇望族的古韵生活。


3、幽居古宅

R0011473.jpg
R0011474.jpg
R0011475.jpg
R0011476.jpg
R0011477.jpg
R0011567.jpg
R0011559.jpg
R0011563.jpg
R0011566.jpg
R0011596.jpg


西塘的明清旧宅具有江南民居的典型性,左右对称,尺高门槛,大门成双,两侧风火墙超屋顶成曲线围置。
从大门到底,往往有五进、七进,而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
反映了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
在西塘,有时顺着弄堂走下去,跨进一个个小门,顿觉豁然开朗,原来是一个厅亭相对、池石相映的小花园。


4、街巷

R0011529.jpg
R0011531.jpg
R0011605.jpg
R0011615.jpg
R0011647.jpg
R0011650.jpg


西塘坐落在水网之中,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
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120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长的超过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处“一线天”。
与此同时,街道弄堂的名称均形象地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和弄堂的特色。



西塘有100多条弄,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最狭的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
这些姿态不一的小弄,只有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
在西塘的弄堂中,名气最大的是石皮弄,长不过68米,宽不到1米,整条弄的路面由166块条石铺就。
条石厚仅3厘米,如石头的一层薄皮。试想,要将花岗石凿得如此之薄是何等的困难,石皮弄也因此而得名。

R0011530.jpg
R0011534.jpg
R0011537.jpg
R0011542.jpg
R0011546.jpg

据考证,石皮弄与东面的种福堂、西面的尊闻堂建筑年代相仿。小小的石皮弄只是两群老宅子中间的狭道而已。
我特别喜欢这里,因此让同事也给我拍了几张。

R0011535.jpg
R0011536.jpg
R0011538.jpg

小小的巷子,一伸手便可触及对面的墙,如果我生在古代。是不是可以在这里练段家的“一阳指”和“凌波微步”的轻功?哇卡卡~~乐坏了……

PART 4:民俗

“百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保护神,在西塘百姓的心目中,七老爷就是他们敬仰的守护神。
R0011461.jpg
R0011463.jpg
R0011464.jpg
R0011465.jpg

大家在听导游解说的时候,我拍完大钟,溜到旁边的侧院。导游说,那边没有什么好看的,是和尚住的。晕倒~~~

据说: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也就是七老爷生日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会有隆重地庆祝仪式,这一天四周的乡邻、香客纷纷赶来,出会时一路旌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丝竹悠扬、浩浩荡荡巡游。


从农历四月初二的晚上开始,陆陆续续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有些是为了赶烧头香,有些则是通宵达旦的念经、求神拜佛,祈求岁岁平安,晚上在庙内还有香客自组的社戏表演。
出会定于农历四月初三清早,出会时所抬的七老爷是他的"座宫",即七老爷的塑像,出巡前,所有的绶带、轿班都守候在暖阁,时间一到,即由4名绶带抢出暖阁,同时有大批太保助威,出巡时按照既定的路线走,沿途设有"社棚",善男信女们在七老爷休息的厂棚内迎接,"社棚"内还设有供桌,摆有鸡、鸭、鱼、时令干鲜水果等祭食,这叫迎会,另外也有各色各样的役色,如起马牌、开导锣、龙虎将、红、绿、黄、白、黑五营等,各役色分别由各业议定担任,如龙虎将由绸布业,黑营由煤炭业担任,一路旌旗飘扬,调龙舞狮、打莲香等一些民间文艺汇演也会在出巡队伍中。庙会期间,在镇的各条街上,各种当地的文化活动也纷纷展开,打莲香、扭秧歌、调龙舞狮、打腰鼓、荡湖船、挑花篮,人们用不同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守护神。


很想知道庙会是什么样的,可惜不是现在这个时候。


PART 5:民风

几千年风风雨雨,默默地守住江南水乡特有的散漫与宁静。
正是这种散漫与宁静,形成了古镇西塘的寂寞和内向。
直到繁杂纷乱的今天,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西塘因散漫与宁静才充满了诗情画意!
街市傍河,民居临水而筑,走来走去几乎都是石桥、小弄、廊街,
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西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1991年,西塘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我最喜欢的,便是端着小相机,脱离大部队,东拍拍西拍拍,拍最真实最自然的民风与民间生活。
镜头1:
R0011457.jpg
R0011470.jpg
R0011458.jpg
P1:悠闲垂钓的人们。
P2:树根旁堆着挖来的红薯,在大树下乘凉休闲喝着啤酒的人们。
P3:哦,这个是我们亲切的吉它老师,老师,谢谢你教我吉它~~~



镜头2:

R0011460.jpg
R0011469.jpg
R0011641.jpg

P1:看见我要拍照,自己主动走到我跟前来,坐在地上挠痒痒的小狗。
P2:不知从哪里抓到一条鱼,旁若无人的吃着鱼的小白猫。
P3:我是一只好奇又沉着的猫。在青石板上踱着长长的步子是每天必做的事。

镜头3:
R0011471.jpg
R0011472.jpg
R0011645.jpg
R0011653.jpg

P1:沐浴着清晨阳光的拖鞋
P2、P3:煤炉、柴火
P4:给我时间流逝感觉的丝瓜瓤


镜头4:

R0011491.jpg
R0011492.jpg
R0011493.jpg
R0011494.jpg

P1:河边的洗菜的老伯。我很喜欢这一张。
P2、P3、P4:做作业的小朋友  我在他后面偷偷拍他,看到他后来开始不专心了,没写几个字就去看旁边他爸爸修电瓶车。没被他发现,嘿嘿嘿。


镜头5:

R0011555.jpg
R0011556.jpg
R0011557.jpg

看见她时, 我感觉她是突然穿过时空隧道来的。
眼前的事物似乎让她觉得很新奇。东看西看,年岁虽老,脚步却轻盈。
我也偷偷跟着,偷偷拍。可是因为是定焦,所以不得不边跟着近一点边拍,有点虚了。
不知道她后来到哪里去了。


镜头6:

R0011558.jpg
[attach]565994[/attach]
R0011611.jpg
R0011588.jpg

P1:长长的小巷中走来的人们。阳光将竹影投射在对面的墙上。光阴的故事。
P2、P3:居住在小巷中的人们,随时随地做起针线活。不过,也有一位阿姨,看到我要拍她死命不肯给我拍。这两个,都是偷偷拍。我其实好怕偷拍,生怕那个人要是脾气不好,把相机抢过去摔地上怎么办?所以我拍时都是面无表情,偷偷开机偷偷按键。装做无事走过一般。



镜头7:

R0011602.jpg
R0011603.jpg
R0011604.jpg

看见他们,我偷偷跟着他们在弄堂中行走。
我想,在小女孩心里,阳光是跟爸爸的慈爱一样的温暖。
小时候,当中学老师的爸爸经常带我们去看电影。每次,我都会在最后睡着了,在爸爸背上给背回来,还有生病吃了三年中药的那一段时间要定时打针和检查,总是爸爸背着我去医院,想起有一次下雨,爸爸穿着雨衣,我在爸爸的背上,在雨披里面鼓起一个小包。看着外面的雨点滴滴滴……
最爱爸爸妈妈……
下个星期,我想回家看你们……

镜头8:

R0011617.jpg
R0011632.jpg

P1:母石狮耶~~~不然为什么戴花头巾。
P2:本店只出售浪漫,不包办爱情。

镜头9:

R0011639.jpg
R0011640.jpg

P1:推开一扇窗
P2:打开一条门


这两张照片的由来:此为教育家赵宪初的故居。赵宪初--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为教育界公认的“一代名师”,看到门口有写他的故居,我就上去看了一下。里面非常简陋,狭窄,唉~



镜头10:

R0011607.jpg
R0011642.jpg

P1:热心指路的大叔和开心的同事。
P2:依偎在外婆身边的小孩。

镜头11:

R0011455.jpg
R0011456.jpg

西塘的人们,幽居在这样的水乡,性格中便多了些书卷气。

镜头12:

R0011651.jpg
R0011652.jpg

长长的小巷,头顶是花布遮挡太阳。好的心情和诗情画意由此而生。


镜头13:

R0011589.jpg
R0011656.jpg

P1:在小巷中行走,不经意抬头看,咦。上面还有人。要是是个穿古装的女孩子就好了……我希望她朝我笑……我是一个翩翩少年……
P2:住在水上,住在木楼上,有花有草有太阳~~


PART6: 单车在西塘
      这次活动,是我们吉它班的经费结余,当时大家说要搞活动,有些人说去茶楼,我提议旅行吧。 继吉它班开班后又一次意见被采纳, 嘿嘿。
      来之前,我也想带车去,可是知道就我一个人,其他人不是。毕竟是集体活动,虽然在西塘,我又一个人东跑西跑去拍相片。
      而且也不知道可不可以带车。不过去了那里拍了这些相片,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当然可以在西塘骑车啦~~~


R0011526.jpg
R0011510.jpg
R0011581.jpg
R0011582.jpg
R0011585.jpg
R0011587.jpg
R0011586.jpg

有山地有折叠。仔细看,最后一张巷子里这个人还在使命蹬车呢~~~

PART7: 住宿

R0011655.jpg
R0011633.jpg
R0011648.jpg
R0011649.jpg

西塘的客栈依水而居,极富江南水乡的特色。


这些客栈一般由民居改造而成的,房屋低矮,房间空间不大,中心地段(永宁桥与环秀桥之间)的临河房间较有观景的价值。
至于价格多少,我没有过问。这次西塘之行,只有上午3个多小时。
当然,顺着河道走,到了景区的末端处,我是发现过这些还未完全开发的地方,保持着原住民的生活气息。如果客栈满了,这里应该也是可以问一问的。
我想,住在这里,似乎比客栈有更原始的农家的味道。这些随风飘着的床单和被套,晒满了太阳的气息。


PART 8: 古玩饰物一条街

西塘有一条街,类似于杭州的“河坊街”,这里有很多开饰品、衣服和古玩的店铺。
R0011550.jpg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银器。

R0011553.jpg
R0011551.jpg
R0011512.jpg
R0011612.jpg
R0011618.jpg
R0011614.jpg
R0011627.jpg
R0011637.jpg
R0011584.jpg
R0011552.jpg

女生喜欢逛的小店。 我也喜欢逛~~~
不过她们都买了,只有我一个什么也不买。嘿嘿~


                                                      PART 9:  小吃


西塘的小吃有很多。
黄酒、荷叶粉蒸肉、八珍糕、臭豆腐、汾湖蟹、粽子、麦芽塌饼、鲜肉烧卖、薰青豆、蜜汁大头菜、白水鱼、蝉衣包肉均为西塘的特产。
吃过同事买的麦芽塌饼,还不错。

R0011488.jpg
R0011511.jpg


臭豆腐

R0011490.jpg

菱角,我喜欢它颜色很漂亮。

R0011549.jpg

青豆,这个好像比较有名。
西塘人会在每年蚕豆上市后,取青皮黑头的蚕豆晒干,取陈皮、花椒、料酒、盐、茴香等与晒干的蚕豆共煮,令味道快速而完全的进入豆中,而后取出,并滚上甘草粉晾干,待七、八分干时再放入大锅中炒脆,这样,香脆美味的五香豆便制成了,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小吃。

R0011619.jpg


天下第一面。
千万不要去吃啊~~~~~
我就是被这个“天下第一”给骗进去了。 太难吃了。。。。。

R0011623.jpg

这是我点的爆鱼面。。听起来像“鲍鱼面”。。。。。

R0011624.jpg

钱氏豆浆, 据说甜的好喝。


PART 10: 拍照的人
漫步在西塘的小巷中、拱桥上、水塘边、商铺里。人人都希望自己留下与小镇美的回忆。
R0011483.jpg
R0011502.jpg
R0011523.jpg

热爱被拍的同事。

R0011532.jpg
R0011533.jpg
R0011541.jpg

热爱拍别人的同事。


R0011554.jpg
R0011577.jpg

黄雀在后。偷偷拍这些正在拍照的陌生人。

R0011628.jpg

美丽长裙。

R0011646.jpg

感觉这人很臭美啊。。。偷偷路过偷偷拍。。。

R0011606-1.jpg

小窗上印着我的影子。我在路途。










结尾:

R0011578.jpg
R0011579.jpg

集体活动。 人很多。尽管常常在他们一起参观的时候溜出去东拍西走。但担心自己走得太远,走散大部队。到时候找起来麻烦,所以总是不能尽兴的去走去看。
整个时间也是从早上接近9点的时候才进大门。11点30分时到12点15分给了我们半小时自由活动时间。 短短的时间完全不够我走的。
后来为了赶去集合还浪费了很多时间。这2-3个小时,对西塘,只能算是个掠影。
西塘虽并不如我想像中的古镇幽朴。但自有它咸淡适中的韵味。
每一个地方,能尽可能多的保存它原始的味道。那样才是我们心中所想吧……

希望每个人,也能更多的保持最特别的自已……

(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G1683 2009-10-31 01:15
上空活动不断啊
引用 Rainstone 2009-10-31 06:27
我抢到了地板~期待后面的文章[oo]
引用 nickdpp 2009-10-31 08:00
这张照片的天空不像在中国,而是欧美,超级蓝
引用 Rainstone 2009-10-31 08:32
这张照片的天空不像在中国,而是欧美,超级蓝
nickdpp 发表于 2009-10-31 08:00
这是相机的缘故~~
引用 baggioy 2009-10-31 09:57
此相机乃什么关也
引用 sunmay督学 2009-10-31 10:08
好地方,文化,风景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2:46
PART 1: 历史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
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
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
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
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
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3:00
本帖最后由 城市上空 于 2009-10-31 13:05 编辑

PART 2: 水利交通









古镇西塘,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古镇区9条河道纵横交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在其中有27座古桥将市镇连通。
古镇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久年代里,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4:50
本帖最后由 城市上空 于 2009-10-31 16:26 编辑

PART 3:建筑

1、廊棚

西塘,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为引人,这里的街道临河而建,商铺的生意就在河边做成。
往昔,水乡农家的出行以河为道,以舟代步,许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边进行,
为此,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特殊建筑———廊棚便应运而生,并代代传承,相沿成习。
实用的廊棚是水乡特有的建筑,西塘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长的廊棚已变成当代人赏古、探幽的休闲一餐。






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版本。


  版本之一:

年轻的寡妇胡氏,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个铺子。
胡家铺前的河滩边,有一个摆豆腐摊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帮着做一些体力活。
日子一久,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王二,但又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铺之机,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了起来。
这么一来,王二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
不想胡家铺子因了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来,棚屋连成了一线。
后人就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了。


  

 版本之二:

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
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
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
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5:08
本帖最后由 城市上空 于 2009-10-31 15:13 编辑

2、江南大宅

西塘在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
由于当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为主,外来骚扰较少,故能使西塘较完美地将古镇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遗产能延续下去。














景区内的明清古宅多位于深巷内院,庭院幽深,一切陈设皆为老古董,虽然不临水,但宅院宽大,可深切体会古镇望族的古韵生活。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5:20
本帖最后由 城市上空 于 2009-10-31 15:22 编辑

3、幽居古宅













西塘的明清旧宅具有江南民居的典型性,左右对称,尺高门槛,大门成双,两侧风火墙超屋顶成曲线围置。
从大门到底,往往有五进、七进,而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
反映了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
在西塘,有时顺着弄堂走下去,跨进一个个小门,顿觉豁然开朗,原来是一个厅亭相对、池石相映的小花园。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5:31

4、街巷









西塘坐落在水网之中,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
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120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长的超过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处“一线天”。
与此同时,街道弄堂的名称均形象地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和弄堂的特色。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5:50
西塘有100多条弄,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最狭的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
这些姿态不一的小弄,只有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
在西塘的弄堂中,名气最大的是石皮弄,长不过68米,宽不到1米,整条弄的路面由166块条石铺就。
条石厚仅3厘米,如石头的一层薄皮。试想,要将花岗石凿得如此之薄是何等的困难,石皮弄也因此而得名。







据考证,石皮弄与东面的种福堂、西面的尊闻堂建筑年代相仿。小小的石皮弄只是两群老宅子中间的狭道而已。
我特别喜欢这里,因此让同事也给我拍了几张。





小小的巷子,一伸手便可触及对面的墙,如果我生在古代。是不是可以在这里练段家的“一阳指”和“凌波微步”的轻功?哇卡卡~~乐坏了……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6:07
PART 4:民俗

“百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保护神,在西塘百姓的心目中,七老爷就是他们敬仰的守护神。





大家在听导游解说的时候,我拍完大钟,溜到旁边的侧院。导游说,那边没有什么好看的,是和尚住的。晕倒~~~

据说: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也就是七老爷生日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会有隆重地庆祝仪式,这一天四周的乡邻、香客纷纷赶来,出会时一路旌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丝竹悠扬、浩浩荡荡巡游。


从农历四月初二的晚上开始,陆陆续续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有些是为了赶烧头香,有些则是通宵达旦的念经、求神拜佛,祈求岁岁平安,晚上在庙内还有香客自组的社戏表演。
出会定于农历四月初三清早,出会时所抬的七老爷是他的"座宫",即七老爷的塑像,出巡前,所有的绶带、轿班都守候在暖阁,时间一到,即由4名绶带抢出暖阁,同时有大批太保助威,出巡时按照既定的路线走,沿途设有"社棚",善男信女们在七老爷休息的厂棚内迎接,"社棚"内还设有供桌,摆有鸡、鸭、鱼、时令干鲜水果等祭食,这叫迎会,另外也有各色各样的役色,如起马牌、开导锣、龙虎将、红、绿、黄、白、黑五营等,各役色分别由各业议定担任,如龙虎将由绸布业,黑营由煤炭业担任,一路旌旗飘扬,调龙舞狮、打莲香等一些民间文艺汇演也会在出巡队伍中。庙会期间,在镇的各条街上,各种当地的文化活动也纷纷展开,打莲香、扭秧歌、调龙舞狮、打腰鼓、荡湖船、挑花篮,人们用不同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守护神。


很想知道庙会是什么样的,可惜不是现在这个时候。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6:20
PART 5:民风

几千年风风雨雨,默默地守住江南水乡特有的散漫与宁静。
正是这种散漫与宁静,形成了古镇西塘的寂寞和内向。
直到繁杂纷乱的今天,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西塘因散漫与宁静才充满了诗情画意!
街市傍河,民居临水而筑,走来走去几乎都是石桥、小弄、廊街,
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西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1991年,西塘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我最喜欢的,便是端着小相机,脱离大部队,东拍拍西拍拍,拍最真实最自然的民风与民间生活。
镜头1:
P1:悠闲垂钓的人们。
P2:树根旁堆着挖来的红薯,在大树下乘凉休闲喝着啤酒的人们。
P3:哦,这个是我们亲切的吉它老师,老师,谢谢你教我吉它~~~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6:24
本帖最后由 城市上空 于 2009-10-31 16:38 编辑

镜头2:





P1:看见我要拍照,自己主动走到我跟前来,坐在地上挠痒痒的小狗。
P2:不知从哪里抓到一条鱼,旁若无人的吃着鱼的小白猫。
P3:我是一只好奇又沉着的猫。在青石板上踱着长长的步子是每天必做的事。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6:35
镜头3:





P1:沐浴着清晨阳光的拖鞋
P2、P3:煤炉、柴火
P4:给我时间流逝感觉的丝瓜瓤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6:46
本帖最后由 城市上空 于 2009-10-31 16:47 编辑

镜头4:






P1:河边的洗菜的老伯。我很喜欢这一张。
P2、P3、P4:做作业的小朋友  我在他后面偷偷拍他,看到他后来开始不专心了,没写几个字就去看旁边他爸爸修电瓶车。没被他发现,嘿嘿嘿。
引用 城市上空 2009-10-31 16:53
镜头5:





看见她时, 我感觉她是突然穿过时空隧道来的。
眼前的事物似乎让她觉得很新奇。东看西看,年岁虽老,脚步却轻盈。
我也偷偷跟着,偷偷拍。可是因为是定焦,所以不得不边跟着近一点边拍,有点虚了。
不知道她后来到哪里去了。

查看全部评论(64)

骑行网 HZBIKE  

GMT+8, 2024-6-25 15:20 , Processed in 0.055445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