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辆carryme辗转到我手里,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我想感谢太平洋厂方,将首批30台中的一台给我;感谢《单车身活》的jacky,是他帮忙从台湾带到上海;感谢扶轮文化的王屹,我贸然提出请他将carryme带回北京,王屹一口应承;感谢起点单车的空军,最后是他帮我将车子发到北京;感谢东方红的错别字,他帮我换到的美元。谢谢大家的支持,让我得偿所愿!
拿到carryme之前我已经在各个媒体上看过多次了,对它的尺寸、重量有个基本清楚的感觉。当收到箱子的那一瞬间,似曾相识的错觉从脑子里一闪而过。从纸箱中拿出来,打开袋子一睹真容。展开的时候费了点劲,线管有点绕,摆弄了好一会才展开,很抢眼的橘黄。仔细看了看,发现货架拖行的轮架有变形,估计是运输造成的,伤得不轻,掉了油漆,偏转也严重,对拖行有影响。还好能够很容易的自己纠正,并且还用附带的油漆做了补漆的工作,后来发现carryme油漆质量似乎比birdy来得差一些,前叉、座杆固定处等好几处有快放的部分都有掉漆,反观birdy,使用了那么长时间,磕碰不少,除了一处自己不小心造成的痕迹之外车架仍然保持了原状。
车子很轻,较重的零件有几个,座杆和座垫分量不小。座包感受了一下,尽管是velo低端产品,还是相当舒适的。车架和传统的车型不同太多,车架主梁完全就是一根铝合金型材,相对传统车架来讲,中轴位置放得很高,这和它的大齿盘有很大关系。令我惊讶它并没有传统的后飞轮,而是很聪明的把飞轮放到了中轴,保证了强度和使用寿命,并且降低了工程难度,降低了成本,真是一举多得,和strida设计一样。
拆了一个shimano 105夹器比较发现和常见公路夹器不太一样,看来没办法改用双轴夹器了。原配的单轴夹器似乎大一点,刹车效果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手感差了一些,尤其是后刹车。走全线对手感影响相当大,不知道改用特弗龙线和超润线管会不会好一些,刹车手柄质量有点不好恭维,这些周边的东西要升级应该非常简单,不算问题。
下班后我骑了约10km北京市区道路,为柏油路面,从公司门口出来特意避开了从前骑车通过的颠簸路面,后来发现根本没这个必要,Carryme的跨越能力远比想象中要来的高。
刚骑上的时候自己有点想笑,也许看上去挺滑稽,我心里想着,脚下却不停,按照平常的踏频骑车,很快超过了好几辆普通自行车。根据自己的感觉,大概速度在20上下。
北京的路面总体来说是糟糕的,尤其是自行车道,有很多挖开后再填埋留下的痕迹,更要命的是众多水渠盖,这些盖子安装并不是和路面融为一体,有些会凸出来,更多的会凹下去。高胎压的车轮对路面的变化较敏感,小震动都清楚的传递到把横上,感觉像骑着铝架公路车。也许这就是小轮径加高胎压带来的吧,个人觉得是完全可接受的,海绵把套相当舒服。由于车速并不很快,骑行中可以从容的避开那些路面上不好的部分。但是在一个和巴士交汇的过程中,不得不加速从巴士左面超过的时候,前方遇到一个躲避不开的水渠盖,和很多糟糕的水渠盖一样,它处在略微下沉的柏油路面之下,但金属的井盖圈却突出了出来,内部的盖子又有下降。我无法绕过去,骑着carryme硬闯,颠簸倒是有些,并没有设想中来得那么剧烈,通过相当顺利,因此对carryme的通过能力信心大增。
在整个骑行过程中,做了3次高速测试,carryme在高速状态中还算是稳定的,但摇车极不稳定,用carryme完全靠坐姿加高踏频。几次高速测试均能达到30m/h以上,和我的预期几乎完全相同。由于飞轮放在了中轴,骑行过程中不断从大齿盘处传来杂音,虽然是正常情况,不过我还是很有些不习惯,我更喜欢骑起来安安静静的车子。接近10km的路程用时34分钟。
骑行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车座不要放太高,不要按照运动自行车的方法调整坐垫高度,容易出现停车或起步膝盖碰车把的麻烦。毕竟整车轴距仅仅75cm,配上长长的上翘把立仍然和膝盖距离较近。
在第二次骑行过程中,我将座杆位置放得较低,只要伸腿即可停稳。果然起停方便了很多,由于有了第一次骑行的经验,很多路面的小凹凸我已经不太在意了,实际上柏油路面的小起伏根本不是问题,骑行过程当中还上了几段人行道,凹凸不平的小砖块路面依然是可以快速通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