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训练或是比赛,耐力运动的本质就是“恢复与疲劳”之间的游戏。那什么是疲劳?简单说,疲劳=强度×时间。对很多在练车的同学来说这应该是废话了,我们也大致了解了所谓的训练就是操练→休息→操练→休息…… 然而其实各种不同强度的训练成果的训练成果的“保存期限”问题。大家应该都有一种感觉,如果很认真练,强度很高,会有一小段时间明显感到自己的提升,但是大概一两个月以后,突然就卡住了。而且再来就进入一种“状况时好时坏”的情况,感觉不到自己的“稳定进展”。
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越高强度的训练,体能进展的越快,但同时消退的也越快。所以如果你练间歇,练强度,刚开始进展会很快,但随着这些高强度的疲劳堆积,人很快就累了。一累就休息,但在休息的同时,透过高强度练出来的东西也就跟着衰退了。 所以状况时好时坏,但永远就是在那附近挣扎,看不到明显的提升。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因为它牵涉到很细很细的变化跟拿捏,所以在这里就讲个大概。 概念上是针对运动员所处的状态分配各强度的总量,这个安排是因人而异的,并非所有的运动员都用同一套标准。例如冬训,也许90%都作有氧,只有10%会练乳酸阀。进入B级赛事前,会有一个月把有氧减少到60%,然后20%时间作乳酸阀,20%时间拿来恢复。A级赛事前,把有氧减少到30%,30%时间作无氧、冲刺、乳酸阀间歇,那另外40%呢?应该有人猜对了:休息。越高强度的训练就需要越长的时间恢复,才能有效的保存你训练的成果,再仔细善加注意所有的训练跟时间,就可以进展得顺利又没风险。
|